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锦绣兴仁尽坦途 贵州省兴仁公路管理段发展70年回眸

  山重水复终有路,锦绣兴仁尽坦途。11月11日,驱车行驶在兴仁市省道309线公路上,“畅安舒美”的公路串起一道道如水墨画卷般的风景。放眼望去,处处可见“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长绿、常年洁美”的公路新风貌,一条的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在中华大地上蜿蜒驰骋,传诵着一个个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富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兴仁市国省干线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贵州省兴义公路管理局兴仁公路管理段公路人的辛勤付出,兴仁公路管理段成立于1946年,至今已有73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兴仁公路管理段掀起公路建设热潮,推动公路等级向更高发展,推动公路触角向更偏更远延伸,公路的畅通助力兴仁撤县建市,并让这个具有薏仁米之乡、长寿之乡、诗词之乡美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水景色美丽彰显无遗,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得以传播……,交通不再成为制约兴仁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反而为群众同步小康夯实了基础。


  今天,我们选取了兴仁公路管理段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历史片段,借此呈现大时代下公路事业的大变迁。


  精心谋划筑好路,扶贫攻坚迈大步


  兴仁市属于黔西南州下辖县级市,处云贵高原重丘山岭地带,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十盘九曲、奇险无比,实际通车里程较少,而且标准低,坡陡、弯急,铺筑路面少,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畜力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大区、贵州省和黔西南州,在依靠地方、发动群众普及地方道路的同时,直接抓好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兴仁公路管理段积极融入公路建设热潮,大规模修复失养的公路,并新建多条公路,整修桥梁、涵洞,改善视线,改弯降坡,恢复水毁,清除路边、路面杂物,抢修各条灾毁公路,并迅速恢复通车。


  1972年,开始油路路面表处和弹石路次高级路面的建修工作,取得较好成效。1981年,建成油路109.1公里,次高级路含弹石路共117.6公里,泥路91公里。油路、弹石路占养护里程的56.4%,泥路占养护里程的43.6%,油路建设为交通运输实现高效、安全、低耗创造了条件。


  1995年以来,兴仁公路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可谓是一年一个新起点,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发展。1999年,大修油路37.559公里,1995至1999年保畅工作投资800多万元;2000年沙兴线境27公里路全部测设,保畅大修5.5公里;2000至2002年,兴仁断江、兴安、沙八线油路全部进行油路大修。进入新世纪,兴仁段积极参加省内多条干线改造等工程投标和施工,积极承建兴仁市内、外工程。修建公路等级变得越来越高、手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配套施工、经验管理改进为科学管理、从兴仁市内到市外承建工程、从手工制图到计算机制图和高科技用于施工的七个转变。2001至2003年,沙兴、普兴公路国家再次投入巨额资金全部改建;2005年,新修省道313线兴仁至安龙二级公路。2000至2005年期间,兴仁公路建设资金达1.5亿多元;兴仁段境内公路全部建成二级、三级黑色高级、次高级路面,从而结束了沙兴线60多年、普兴线30多年的泥路史,公路综合好路达90%以上。这些国省干线公路的建成不仅为土地注入了活力,让沿线村镇及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更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正引领和带动群众冲破“穷门槛”,奔向幸福迈小康,一大批农特产品正沿着这条公路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路通产业旺、道阔气象新,兴仁市秀丽山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农旅结合,打造旅游产业,游客接踵而至,为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黔西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及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搞好国省干线公路建、管、养工作的同时,兴仁段着重培养一支技术强、素质高、机械配套设施完善并具有设计、技术、施工为一体公路建、管、养职工队伍,为地方的城市道路、矿区公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施工,为兴仁修建了城区过境公路,测设振兴大道、迎宾大道、美食街、市府中路、市府东路、市府南路、市府北路、市府西路、文笔路、文化路、永兴路、科教路、环湖路、黄金路、师范路、长兴路、外环西路等重要的城市公路和屯脚、大山、下山、巴铃、新龙场等过境公路的测设工作,为兴仁的城镇公路建设与城市规划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古有愚公以顽强毅力移大山,今有公路人靠技术实力铺金路。从修建四级公路、三级公路到更高等级公路;从养护砂石路、弹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从农村无好路,到村民出门抬脚上公交的“四好农村路”……兴仁公路管理段公路人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长年累月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战胜前进道路上数不完的悬崖绝壁、急流险滩、荆棘丛林、坍山滑坡、冰雪冻土、风砂尘雾和酷署严寒,克服住房简陋、供应短缺等生活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公路桥梁建设任务。但公路人的付出是有收获的,那就是加快兴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交通大动脉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进作用,助力兴仁在2018年撤县设市,早日脱贫奔小康,惠及4个街道,11个镇、1个民族乡,让57.8万人口出行不再“行路难”。


  狠抓公路养护,力保安全畅通


  新中国成立后,兴仁段组建工程队,组织民工开展多处的改线工作,努力恢复改善提高原有公路,接养新修公路。


  1956年,兴仁公路人认真贯彻“分期改善,就地取材,扩大养护面积,增加通车里程,积极主动、全力以赴提高养护质量,提高路面质量”要求,着重搞好路面养护保养,保证汽车通行。发动职工找砂石场,缩短运距,就地取材,找河砂、山砂,铺磨耗层,坚持八道操作工序,路面100%的加铺磨耗层和保护层,重点削切视距,确保行车安全,提高道路质量。


  1961—1965年,兴仁段养护工作认真贯彻“切实整顿,加强养护,积极恢复,逐步改善”的方针,以养好路面为中心,加强全面养护,努力提高好路率,重点加固改善危险桥梁,切实做好路沟绿化和水毁预防工作。道班养护生产中,坚持“先修补,后加铺,先巩固、后提高”的原则。养路生产逐步得到提高,从1962年开始,公路养护质量以优、良、次、差等级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路况逐年向好的方向发展。1962年实现良等27公里,好路率占14.7 %,次等137.3公里,差等路降至14.7公里。至1966年实现良等63公里,好路率30.17%。


  上世纪七十年代,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仁公路养护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向次高、高级路面发展,边坡稳定,边沟畅通,桥涵完好,路容整洁,路树整齐,标志鲜明”和实现公路“五化”(路面黑色化,路树林荫化,养路机械化,道路标准化,桥涵永久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公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兴仁段根据“加强交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公路等级,公路向宽、直、畅、洁、美、绿的好路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畅通”养路方针,加强干线公路的改造,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国家三级路标准大力改造现有公路,自力更生,勤俭养路,开展“改一个弯,降一个坡,修一个涵洞,砌一公里边沟”的四个一工程,结合公路大中修和油路大中修工程,创建文明路、美化路和油路镶边,多方积累资金改善老路,既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1978至1990年,兴仁段大修中修油路200余公里,所管辖油路均大修、中修一至二次,油路全部镶边,创建了道路宽直,路面良好的优质文明公路120余公里。


  进入21世纪,全段积极展规范化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劳动,推进公路养护发展。强化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因地制宜栽树种花,加强公路绿化美化。积极将贴缝带、冷补料、自密实混凝土、新型环保融雪剂、太阳能防雾灯、红外线检测器等新技术应用在公路建、管、养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公路建、管、养之路,推动公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助推了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危桥加固、安防工程。夯实公路养护基础,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成立应急防汛值班室、机械化养护站和超限检测站,配置工程装备和应急通信装备等。在2008年望谟“5.26”特大洪涝灾害中,组建抢险突击队第一时间赶往受灾一线,驰援望谟洪水灾区,充分发挥公路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每天30多度的高温下抢修水毁公路工作达12小时以上,只用8天就抢通61处断交公路,打通了重灾区望谟县的公路交通“生命线”。2009年3月,组织工程队伍,抓白天,抢夜战,完成上级下发的100天内完成8公里路基恢复工作。并有效应对2008年冰雪灾害,保障兴仁市国省干线公路晴雨畅通。


  抓路政执法管理,路域环境极大改善


  上世纪90年代,兴仁段以《公路法》为动力,紧紧围绕公路建设改造和养护生产这个中心,坚持依法治路,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的完好和畅通。建立了一支具备文化素质和法律知识的路政执法队伍,对执法队伍进行岗位业务技能、法律法规、职业道德、队伍建设、内业管理、微机技能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路政专职、兼职、协管一体的路政管理机制,使路政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大力开展超限车的治理工作,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分别在雨樟、高武、长耳营建立了三个超限运输检测站,严格查处公路超限车。


  2003至2009年,查处超限车140多万辆,卸货19051.4吨。同时开展依法治路,依法清理、查处路边违章建筑,路边加水站、修理场、洗车点,维护路产路权,保护了公路的完好,巩固了公路建设的成果。


  2018年,开启联合治超执法新局面,破解九龙治海难题。兴仁段主动与市政府协调,并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真正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工作局面。联合市政府、屯脚镇政府、交通局、交警队、道路运输局和市公安特警多名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治超工作;交警、运政入驻屯脚站,建立长效机制,安装了监控抓拍设备并接入交警系统,确保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部分大型货车强行冲关现象,兴仁段主动作为,及时向政府通报,由交警队、道路运输局按职权进行处罚,有效遏制超限超载的违法行为。


  打造“花园式”环境,提升职工生命质量


  兴仁市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多数公路沿线人烟稀少。新中国成立初期,筑路职工住简易工棚,工地搬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注定了筑路和养路工人只能与山风作伴、听虫鸣鸟唱。筑路养路工具主要靠锄头、铲子、十字镐、畚箕、手推车。筑路和养护用料都是自己打炮眼自己炸,压路自己拉石碾子,一锤锤砸碎石、一撮撮抬泥土、一锄锄挖淤泥和杂草,自己挑水、种菜、养猪。工人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女职工生了孩子没人带,只能背着孩子上路,到了工地上,要么就地放进背篓,要么干脆用绳子把孩子拴在石头上或行道树上。险恶的环境、繁重的劳动、露天作业、生活艰苦、环境孤寂是当年筑路养路工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职工们长年累月战酷暑,抗严寒,顶风冒雨,从事着各种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生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与家人团聚难……是困扰筑路养路职工的“老大难”问题。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甘做“铺路石”的高尚情操还难于得到社会的尊重。但他们“甘愿吃苦为公路,乐于奉献在深山”。


  改革开放以来,筑路养路职工的经济待遇、居住状况、劳动条件等逐步改善,沥青洒布车、翻斗车等第一代养路机械设备逐步增加,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1987年,兴仁公路管理段加强后方基地建设力度,投资15万元,新建道房、停车房及段职工宿舍,是道班建设最多的年代。1994年,为高武道班安装卫星接收设备,配备大彩电,该道班率先用上了卫星接收电视。1995年,段集资建房20套。1998年,开展第三次房改,段班职工49户按成本价补足全产权购房。2002年,新建振兴大道办公楼、宿舍房竣工交付使用。近两年,兴仁段建设段荣誉室,按照支部标准化建设打造党员活动室,建密集架式标准化档案库房,对机关和各站院坝进行绿化,美化办公环境,创建职工之家、健身房,建设职工书屋,美化食堂等。在屯脚超限检测站修建功能齐全的职工宿舍楼及食堂,职工宿舍都带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并安装热水器,大大改善职工工作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


  文明创建促新风,管养公路干劲足


  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养路工在艰苦的册亨八渡185道班创建了闻名全区的先进集体,涌现出陶兴华等省级劳模9人。


  机化站“花园式”办公环境,搭建防腐木材质的凉亭和花架,铺设休憩走道。


  1982年以来,兴仁段文明建设成果喜人,全段15个班组中,先后创建了14个文明道班,10个全优班,1990年创建了省级“全优段”、“好路段”。1985年以来连续12年荣获兴义总段先进集体,连续5次荣获省公路局两年一次的先进集体奖,共荣获省、州(地)县各种奖励50多次,所属雨樟道班获省总工会和中华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摆布河道班获省“五一”劳动奖状和省、州“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称号,1人获交通部总工会金桥奖,1人获省级劳模,1人获兴义总段全区十名优秀养路工荣誉;2006年度获贵州省公路局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表彰;2008年至2011年连续获兴义公路管理局年度先进集体表彰;2015年获兴仁县“五好基层”党组织表彰;2018年获兴义公路管理局路政岗位练兵竞赛第一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有力地推动单位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职工工作抢着干,争当工作先进模范;单位飘满书香,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浓厚健身氛围,无论是健身场地、健身组织,还是健身项目、健身人群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70年风雨兼程,70年公路发展,兴仁公路管理段公路人用汗水与智慧成就兴仁公路事业的辉煌成果,责任在肩,担当在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兴仁公路人将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砥砺奋进,抒写新时代新的辉煌!


  (李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