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贞丰县白层镇兴龙村:火龙果带来“红火”日子

  11月初,初冬暖阳高照,走进贞丰县白层镇兴龙村,目之所及俨然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乡村画卷,顺着石板步道蜿蜒而上,步道两旁绿树成荫,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坡地上成片种植的火龙果树,翠绿的树干上挂着红彤彤的果子,分外惹人眼馋。


  “我们眼前的这一片火龙果园地,它只是我们兴龙村火龙果园地的一角,目前我们兴龙村已经种植了1300多亩火龙果,还有1000余亩正在实施种苗。”白层镇党委副书记、兴龙村第一书记甘新红指着眼前成片的火龙果地向记者介绍。


  兴龙村是白层镇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下辖5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村寨。它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村民一直以种植业为主,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火龙果、砂仁、李树等。2014年,白层镇党委政府依托气候资源优势,围绕“热”字做文章,引进贵州钏泰农业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北盘江沿岸打造龙之谷生态园区,大规模连片种植红心火龙果,辐射带动该镇坡们村、兴龙村的产业发展。


  “火龙果让咱们兴龙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甘新红笑着说,火龙果产业的发展,让兴龙村村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迈出了铿锵有力的决战脱贫攻坚步伐。


  贵州钏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兴龙村后,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拓宽 兴龙村农户增收渠道。一是土地流转租金,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园区经营管理,从而获得租金;二是务工薪酬,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园区经营管理后,通过到园区务工获 得务工薪酬;三是返包奖金,公司将园区进行网格化划分,然后返包给农户,并按所制定标准进行分区管理,按产值进行分红奖励;四是“特惠贷”入股分红,贫困 户通过申请“特惠贷”入股园区,按照每年固定比例进行股份分红。


  依托火龙果产业脱贫致富的村民中,罗光雄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罗光雄家曾是兴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常年在外务工的他在返乡过春节的时候,发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片种植的火龙果让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当时,村里有许多人都到火龙果园区务工,一个月的工资算下来和我外出务工的收入差不多,而且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我当时就决定不再出去务工了。”罗光雄说,自从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后,他就和妻子到火龙果园区务工,夫妻俩承包了5000棵火龙果树来管理,每月有5000元的管理费,除此之外,在火龙果园区里除草、施肥、采收果子等都有额外的务工费用,算下来,夫妻俩一年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


  务工工资仅是罗光雄家的一项收入,他家还有近20亩的土地,其中10多亩土地以每亩每年260元的租金流转给了公司种植火龙果,剩余的6亩多地, 他也有着新的打算:“我在园区务工学到了种植火龙果的技术,以后我可以利用自家土地种植火龙果,靠火龙果增收致富。”罗光雄笑呵呵地说。


  “我们公司会不定期地请农业专家对所有的务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所有务工人员掌握绿色发展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有机农产品种植技术 等,同时增强他们发展绿色产业的意识,提高果农的整体素质。周边农户也可利用所学技术,在自有土地上种植火龙果,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龙 之谷生态园负责人卢正林说道。


  如今在兴龙村,有150多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给公司,有10余户村民承包龙之谷生态园区的火龙果进行管理,有20多个村民常年在园区务工,村民们过上了火龙果带来的甜蜜日子。


  除了依靠火龙果产业外,兴龙村还利用现有果园、荒山、自留地等进行产业转型,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李子、砂仁、澳洲坚果等经济 作物和精品水果种植业,并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予种植户协调帮助,目前全村已连片种植李子1300亩、砂仁1200、澳洲坚果200亩,形成新农村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通过林下养鸡,肉牛、生猪养殖等项目,带领更多的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兴龙村的贫困户从2014年的111户缩减至2019年的27户85人,像罗光雄家一样依托产业发展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村情档案:


  兴龙村是一类深度贫困村,也是少数民族聚居村(布依和苗族),位于白层镇西面,距政府驻地13公里,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 4870.6亩,其中水田175.1亩,旱地4695亩,水域面积13.2公顷,荒山376公顷,林地2142.9亩。全村下辖5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78户1243人,共有党员37名,劳动力647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491人,纳入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的贫困户有111户511人,占全村总人口 的41%。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84户426人,目前未脱贫人口还有27户8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8%。农户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以种植火 龙果、砂仁、李子、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和传统生猪、肉牛养殖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