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黔西南州发布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黔西南州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一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雪 钱星星


  6月10日,黔西南州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8年黔西南州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黔西南州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一。


微信图片_20190610191532.jpg

发布会现场


  记者从州政府获悉,全州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为优,38条主要河流4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出境断面水质为II类;18个重要湖库23条垂线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中心城市及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乡镇及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3%;全州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率99.3%;环境空气质量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各县市均达二级标准;中心城市兴义市未出现酸雨;全州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一般;全州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全州辐射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原有良好水平。


微信图片_20190610191615.jpg

安龙荷花 州政府新闻办供图


  据悉,2018年,全州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稳定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和问题整改为契机,以十大污染治理工程污染治理、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长江经济带县级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改、“绿盾2018”自然保护地专项执法行动、固体废物排放大排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为主要抓手,深化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和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措施,统筹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美丽黔西南建设,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微信图片_20190610191547.jpg

兴义万峰林 州政府新闻办供图


  发布会上,还对2018年州政府围绕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而采取的重点举措进行了报告。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高位推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州委中心组、州人民政府党组中心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切实增强党政领导和机关单位环保责任意识。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保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首战告捷。两江一河“四清”行动扎实开展,837.5万平方米水产养殖网箱全部拆除“清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3%。长江经济带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工作如期完成,50余项环境问题完成整改,13座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相继建成。关停取缔安龙县百兴焦化厂等长期超标排放又治污无望企业。十大行业158家重点企业完成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数据传输率达到98.86%。各县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成划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预测预警预报。提前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工作,清查16206个污染源,经省评定为“优”等次。完成519个单元3113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点位详查核定和采样监测。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等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相继建成,全州城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实现“全覆盖”。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和“清废行动”中发现的60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三是生态安全底线不断织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95.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95%。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形成初步成果,提出了我州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方案。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 “五个一律不批”审批原则,对产业准入政策、重大环境影响等原因的14个建设项目不予环评审批。环保、国土、农委、水务、林业五部门联合开展“绿盾2018”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一批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州县两级共编制环境应急专项预案49个、企事业单位编制环境应急预案117个,基本形成覆盖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全州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四是环境监管执法重拳出击。开展“守护多彩贵州 严打环境犯罪”环境执法行动、长江经济带县级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固体废物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共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6件,罚款总额3896万元。其中实施停产整治29件、查封扣押13件,移送行政扣留23件27人,涉嫌污染犯罪2件,按日计罚1件。


  五是服务经济发展积极作为。在承接13个行业63个项目的省级环评审批权限的同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管理制度,90%以上的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均下放到县级环保部门,方便企业“少跑路”。取消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现环评审批要件最少化,环评审批实行网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