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从地域“后进生”到改革“奋楫者”——册亨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李鹏举

图为发展中的册亨县城(梁兴星    摄 ).jpg

图为发展中的册亨县城(梁兴星 摄)

  岁月悠悠四十载,歌声朗朗小康来。从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响起至今已有40年,在这40年里,册亨的一届届决策者殚精竭虑、艰难开拓,上下求索、接续奋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改革勇气致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绘就了一幅改革发展的壮丽画卷;一代代创业者筚路蓝缕、顽强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片贫困的大地上负重前行、与贫困交战,书写了民族地区山鹰换羽的发展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册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出了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册亨,这个“老、少、边、贫”地区在改革岁月中沐浴春风破茧成蝶,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决胜小康”的华丽转身。


  改革实现册亨经济发展的“提挡加速”。从实行和逐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从“林牧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远抓林、近抓牧、不远不近抓果树,当年抓好农工牧”到“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草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到“三变”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这一场深刻的继续革命,解放了册亨人民的思想,放开了人们的手脚,点燃了群众的激情。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09万元变为2017年的51.89亿元,40年翻了近8番;商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816万元变为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28.3亿元;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23元变为201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7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8元。


  改革实现册亨民生事业的“普惠高质”。册亨始终秉持“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的理念,坚持把民生和民心作为改革画卷的底色,在人民群众中寻找改革秘诀和答案,分好改革蛋糕,改革成果全民共享。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四有人才”、“三个面向”到教育经费的“两个增长”,从教育“两基”攻坚到“全面改薄”、“义教均衡”,残破的教学楼、落后的教学设备早已不见踪影,全县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2.9万人增加为2017年的4.5万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赤脚医疗时代”变为“三医联动”、“分级诊疗”,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100%,实现了远程医疗“乡乡通”、家门口挂“专家号”,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持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联合依文中国手工坊将布依刺绣非遗文化艺术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布依绣娘代表参与“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向世界展现“布依文化”,创造“布依品牌”,讲述“布依故事”。持续强化社会保障,仅限于救助城市的孤、老、残、幼人员和农村的“三无”人员变为包括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6%、99.66%,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5.47%。特别是近年来,册亨严格贯彻“六个坚持”要求,抢抓易地扶贫搬迁历史机遇,规划搬迁87540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4%,是全省搬迁比例最高的县,其中977个村寨为整体搬迁,百口乡实施整乡搬迁,“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时代课题正有效解决。


  改革实现册亨生态文明的“山清水秀”。册亨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生态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绿色改革、发展绿色经济、厚植绿色文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林业贴息、政策性森林保险、“先建后补”等配套政策全面施行并不断完善;承包、租赁、流转、合作等经营方式迅速发展,林产权属得以明晰,集体荒山资源有效盘活;“林权抵押”贷款不断推进,“死资源”变为了群众发展致富的“活资本”;采伐管理改革持续推进,“一站式”办证大厅、“林木采伐管理”和“木材运输证管理”网上办证系统在全州率先建立并应用;贵州首家绿色资源平台顺利成立,林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健全,“订单”“合同林业”有效推广。当前,全县林业总产值达28.5亿元,现有林地面积267万亩,活林蓄积量达8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66%,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良好生态成为了册亨的特色,养眼绿色成为了册亨的底色。


  改革实现册亨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册亨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把脱贫攻坚作为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把基层一线作为为民服务的“主战场”,把百姓口碑作为党绩政绩的“金标准”,不断强化干部监督管理,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在党的建设制度方面,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