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楼纳村,于山水之间绽放光彩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见习记者 李雪 彭芝莉

W020151104310735185458.jpg

楼纳村全景(图片来源网络)

  驱车前往顶效镇楼纳村的路上,沿途高低错落的田坝一片片延伸开,一直连接到葱郁的山脚下,从远处看,宛如一幅山水田园图。而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第一个布依族村寨——楼纳村坐落其中,安逸且静谧。


  “楼纳”源于布依语,意为美丽的田坝。这是一个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村民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直到2008年启动新农村建设,这里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单一原始的农耕经济转变为以多样的水果、花卉种植为主;从破烂不堪的楼房和坑洼崎岖的道路转变为统一亮化的布依风情建筑和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从吃水井里挑看书挑油灯转变为组组通小康水小康电……


  “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党支部的失职,不能改变全村的落后面貌是党支部的耻辱”。黄定品,一位具有28年村干任职经历的老干部,既是楼纳村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楼纳村带头人更是村民心中的“峰林中的引路人”。在楼纳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身作则带领村“两委”班子,致力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有人想种植黄花梨,但苦于无足够的成本购买梨树苗,黄定品了解情况后,动员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毫不犹豫带头将自家的房屋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购买了6万多株梨树苗分发给村民;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多数土地被弃耕丢荒,于是他结合本村实际,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村民把土地流转给阳光公司,村民根据岗位的需要还可以到公司上班。


  “现在每年不仅能收到一笔土地流转租金,还能按月领工资,比在外面打工的日子宽裕多了。”家住楼纳村哪叠洞口组的村民陈永胜,谈及如今的生活状况满脸洋溢着笑容。


  2010年,村民黄庭艳张罗起楼纳村第一家农家乐。


  “路修好了,进来的车子多了,吃饭的人自然就多了。不管平时周末生意都很好,一年收入十多万呢。”“悠然农家”老板娘黄庭艳心里美滋滋,赚了钱却不忘同村民分享经营经验,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又陆陆续续发展起7家农家乐。从村民到股民的转变,不仅止于身份,还有那越过越好的生活、越来越鼓的腰包以及越来越甜的笑容。


  2011年5月8日,时隔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布依族传统节日“开秧节”到楼纳村视察新农村建设情况,连声赞叹这里村风很朴实,带头人很踏实,发展得很好。中央领导的勉励,得到了全村人的热烈响应,大家干劲十足。楼纳村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生态农业、农家乐、规模养殖等都蓬勃发展了起来。


  2011年,全村村民纯收入为3896元,到2016年达到9200元,村民在增收的同时赶上了奔小康的第一趟列车。短短几年时间,楼纳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国家二类贫困村,发展成为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村”以及为数不多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楼纳村还紧抓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打造民族村寨,用古朴的民风、浓郁的风情、独特的民居、古老的文化吸引游客。


  “‘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是布依族传统民间艺术,这需要表演者之间紧密配合和娴熟的技艺。曾上过央视七频道,目前正在申报非遗项目。”黄定品说,村寨里有一支由12位老艺术家组成的团队,闲暇时会在军民广场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第一次欣赏这原滋原味的布依族表演,都竖起大拇指连连叫好。


  十二月的清晨,烟雨朦胧,整个村寨包裹在青山雾面中,明晰见底的小河环抱着村寨静静流淌,山头的鸟儿划破长空飞过枝头吱吱作响,村民们美好而幸福地一天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