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瓮安县 > 正文

瓮安这座村子不简单,扶贫用上“网格化管理”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涛 孙远铭

  泥巴路变了水泥路、民房变了别墅、荒地改了休闲广场……4月18日,记者来到瓮安县清池村地王组,映入眼帘的乡村景象如一幅靓丽的山居图。

      村民唐少成家的院子.jpg

  “自驻村队员来到我们村后,对我们组的户口信息、生产生活资料、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收集和统计,没过多久,驻村队员对我说,你们家房子需要进行翻修,院坝、道路等都要改造。” 青池村地王组村民唐少成回忆着2017年9月份驻村工作队到村里收集资料的情形。

青池村电商馆摆放的青池贡米.jpg

  经过返修后,如今唐少成的房子,一眼望去就像一座木瓦结构的别墅。“工作队帮我翻修了房子,为我解决了许多困难,我很感激他们。”唐少成说,为此他将紧邻道路的土地,无偿捐赠给村里修建休闲文化广场,为村民们开院坝会、锻炼提供了活动场所。

青池村双支部稻蔬产业基地.jpg

  近年来,在决胜脱贫、振兴乡村的实践中,瓮安县委、县政府找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契合点,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网络”与“乡村扶贫服务网络”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走出一条“双网强基”促脱贫、促振兴的新路子。

青池村电商馆.jpg村民唐少成和网格员陈圆聊家庭情况.jpg

  据了解,2017年9月,青池村下沉干部48人,按照20-30户为一个单元,划分成48个网格,对全村1388户4869人逐户核对记录家庭基本信息,包括生产资料、生活条件、收入情况等信息,建立‘户户清’民情大数据平台。同时,信息数据向合作医疗、民政、教育等民生综合信息数据联通、共享,形成攻坚合力。


  “群众的户口信息、生产生活资料、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收集在一起,打开手机就能明确知道群众困难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群众的需求是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说到运用网络数据因户施策带来的好处,青池村驻村工作队常务副队长陈圆感触颇深。


  民情系统让陈圆的工作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民情系统建设,驻村干部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信息,困难群众住哪个位置,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致贫原因,因户施策来制定帮扶措施,让群众顺利脱贫。


  青池村的转变和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更离不开驻村工作队敢想敢干带动产业发展的精神。


  经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干部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领导和帮助下,青池村大力实施“311522”产业规划,种植“青池贡米”3000亩、蜂糖李1500亩、茶叶1200亩、蔬菜500亩、马铃薯200亩、茭白200亩,实现了产业、“组组通”公路、安全饮水、通讯、电力、安全住房全覆盖、社会保障全覆盖。


  2018年2月,青池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青池还建立了农特产品电商馆。


  “成立电商馆主要是讲青池村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如今电商馆已经初步与贵农网、黔邮乡网电商平台达成合作。”青池村党总支书记邱兴杰介绍。


  邱兴杰说,结合村里水质和土壤的实际因素,经过研究和对比决定,今年他们村将主打“青池贡米”。此外,通过项目申请,获得项目资金150万元,打造青池贡米加工生产线;动员311户1165人入社,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联结全覆盖,按照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规范化发展,将“青池贡米”打造成乡村土特产的一种品牌,预计今年能种植3000亩。


  目前,青池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与贵州大稻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青池贡米、蜂糖李、马铃薯的发展合同。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的利益联结。实行订单生产,农户只管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公司负责,青池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联结全覆盖,解除群众风险顾虑。


  青池村总人口1383户47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978人,目前已脱贫246户934人,未脱贫16户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2%。


  青池的创新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2018年5月9日,国家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率调研组一行到瓮安县调研,参观了青池村后,黄树贤对瓮安县“网格化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和青池村“四个一”模式即:议一议、比一比、说一说和晒一晒的工作模式给予了肯定。(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