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瓮安县 > 正文

瓮安江口坝社区:“五落实五强化”破难题促转变

  当代贵州黔南记者站 供稿

  易地搬迁不是简单的转个户口、搬个家,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需要解决的难题。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是一个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为主的新型社区,成立于2018年3月,社区以创建“五民社区”为目标,以“五落实五强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着力破解易地搬迁出现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临时工向产业工转变、外来客向主人家转变的“三个转变”,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落实社区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自成立以来,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围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着力破解基层组织建管难题,把党旗立在安置点。为便于管理,在镇机关和其他社区抽调了5名同志入驻社区办公,建立社区筹委会,具体落实社区建设和便民服务工作。同时,组建了社区党支部,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工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配合党支部开展服务管理。党支部坚持“用心服务,用爱沟通”的服务理念,制定了《首问责任制度》《全程代办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等11项社区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此外,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把48栋楼合理划分为22个楼栋网格,由社区党员群众担任网格员,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助,县、镇下沉的38名干部对网格上住户进行包保联系,采取“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模式,做好社区群众的管理和教育引导,社区管理更加有序。同时,创建“五民”社区,打造“5391”平台。以建设“便民、利民、康民、乐民、富民”的“五民社区”为党建品牌,着力打造“5391”平台(即:“康乐园、幸福园、亲情园、智慧园、儿童园”5园阵地;“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队”3支队伍;“一套管理机制、一个社区管理数据库、一个创业就业平台、一所新市民学校、一所卫生室、一方微田园、一条公交线、一个劳务公司、一个家政公司”9项举措;1个便民服务中心),实现移民在社区和农村的无缝对接,让群众在新社区过新生活。

图1 江口坝社区儿童园.JPG

瓮安县江口坝社区儿童园。

  落实配套政策,强化后扶措施。社区通过资源整合,强化配套功能建设,突出就业扶助,形成了“集中安置规模大、配套实施功能全、就业创业全覆盖”的显著特点,着力破解政策配套整合难题,把“新”根扎在新社区。整合五类资源,建设美好家园。江口坝社区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市民化住房、港口大道安置房、保障性住房等五类项目资源,自2013年建设以来,总投资3.2亿元,占地286亩,共建48栋楼房,建筑面积16.7万平米,涉及全县11个乡镇搬迁群众,共入驻1720户72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98户3561人。社区环境优美,小区建设合理,是瓮安县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区之一,是搬迁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家园”。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制定了《瓮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续扶持发展深化“五个三”工作方案》,明确了后扶15条措施,开辟政策绿色通道,“户口全迁入”后,群众享受到最好的政策红利,帮助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三就”问题,享受就高不就低的养老保险、医保、最低生活保障“三保”政策,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场所、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三所”,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社区成立了“创业就业指导办公室”,通过与周边25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帮扶协议,举办招聘会、岗前培训、发放创业补贴等方式,解决就业1612人,实现户均就业1.7人。同时,该社区整合城镇资源,突出配套功能。社区位于瓮安县经济开发区北侧,与银盏镇政府相隔仅50米,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开通了到老城区的公交车线路,距离火车站、瓮安汽车北站、高速公路瓮安站入口1.5公里,医院、学校、企业、市场的服务半径也在1公里之内,城市功能齐全,群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生产生活环境,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图3 江口坝招聘会现场.JPG

瓮安县江口坝招聘会现场。

  落实行为规范,强化文化导向。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通过制定公约,强化宣传,建设小区文化,进一步规范搬迁群众的言行,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着力破解工作生活适应难题,把规矩立在“我”心中。制定公约十二条,共建共享成准则。在搬迁之前,社区制定了入住公约十二条,将环境卫生、楼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房屋装修等写入社区公约,形成日常生活准则,着力整治乱丢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不良行为,规范滥办酒席、丧葬管理、畜禽散养等制度。从入住之日开始,社区干部和党员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整改,物管公司和居民住户积极参与,确保居家清洁卫生,把社区公约变为小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党员带头作示范,三支队伍抓宣传。通过组织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队这三支队伍,在带动养成居民行为规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员先锋队带头宣传政策精神、带头遵守居民公约、带头参与志愿服务,主动争当楼栋网格员、认领“责任田”,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建设;志愿服务队主动在群众搬迁入住时帮忙领取钥匙、搬家、引路,主动承担党群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成长中心、图书室等日常管理;文化宣传队主动教授群众唱歌跳舞,以文艺为媒,帮助群众在新生活中改陋习、树新风。文化活动进社区,丰富生活聚民心。党支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广场舞、唱山歌、瓮水长歌乡村行演出等活动,编排以党的方针政策、扶贫故事、社区生活为主题的小品、快板、三句半、山歌等文艺节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公义、诚信、守法、忠孝等内容,帮助群众坚定对新生活的信心,把新社区作为故土,把社区活动当做乡愁。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社区居民舒庆芬每周为搬迁群众免费播放红色革命电影、老电影,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落实基础保障,强化经济发展。瓮安实施经营管理一体化模式,成立了县扶贫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与社区抱团发展,用好用活基础保障投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参与致富,着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把发展立在市场里。一支部引导抓经济,家门口内建工厂。社区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创业发展,在辖区门店内,搬迁群众相继成立了劳务公司、家政公司、贵州众联商贸有限公司等,就地解决就业岗位350余个,解决了大部分50-70岁有劳动力人员就业难的问题。通过门面及农贸市场摊位鼓励自主创业就业200余人,形成了可持续的长效发展,也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扶投公司统发展,用好用活大资源。由县扶贫投资开发公司对社区389个门面进行统一管理,每年划拨4000平方米门面收益给社区作为集体经济积累。同时,县扶贫投资开发公司做好搬迁户的承包地颁证和兜底流转工作,盘活“三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社区在小区旁建立了35亩“微田园”,户均可认领20平方米,每年10元租金作为集体经济,第一批已实现386户抽签分配耕作,逐步推进了从农民向市民的生活方式过渡。强化保障固根基,社会服务市场化。根据人口规模,社区被列为二类村(社区),县级财政每年落实7万元工作经费,投入400余万元建设服务阵地,确保活动场所不少于2500平方米。明确社区干部职数为7人,协调公益性岗位15名,协助社区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将社区物业、通讯、银行、超市、菜市场等社会服务纳入市场化运作,社区在门店、收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优惠,逐步建立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

图2 江口坝社区图书室.JPG

瓮安县江口坝社区图书室。

  落实民主议事,强化社区治理。在党支部领导下,加强社区自治管理,实行社区事社区议,群众事群众议,把来自不同乡镇的搬迁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建美好家园,着力破解社区治理服务难题,把和谐立在群众间。建立群众议事会,实现群众事群众议。社区实施“四个一”议事模式,设立了规范的议事厅,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前辈、老模范的作用,引导搬迁群众共议共商,做到有话“说一说”,居务“议一议”,好事“比一比”,丑事“晒一晒”,把民主议事形成规矩,促进家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建立移民互助会,实现群众互助互帮。社区牵头,楼栋网格员负责,热心群众积极参与,组建移民互助会,对社区群众的“红白喜事”走拢来、帮一帮,对困难的群众伸把手、扶一扶,弘扬了正能量,促进了邻里和谐,形成了良好风尚。用好用活新媒体,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通过平安社区建设,投入200多万元,组织安装了门脸识别系统和社区监控设备,实现社区管理无死角。建立了“江口坝社区居民驿站”微信公众号,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公开发布社区信息和动态,采取安装社区小喇叭的方式,通过广播播放,有事广播传导,能快速实现社区信息全覆盖,及时传递党的好声音,与群众信息交流面对面、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