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三都县 > 正文

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三都县中和镇挂职副书记周强友扶贫工作侧记

周书记和村民在勘察路线.png

图为:周书记和村民在勘察路线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主席的这句诗词,地处苗岭山脉的三都县中和镇水族同胞们感受尤为深刻。


  一道道山梁,一条条沟,阻隔了水家人与外界的联系,阻断了水乡儿女脱贫致富的迫切希望。正所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2017年9月,身为黔南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的周强友,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三都县中和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开启了他在中和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修路发家的艰难历程。


  扶真贫、真扶贫,心间是满满的为民情怀


  “今天走遍独寨、灯光、安塘、下岳等几个村,居然还有那么多小组没通硬化路,任重道远啊。”


  “今天的地良之行,感受很深,山高坡陡,走一次累得腰酸背痛,可想而知里面的群众是如何生活的。看着7、8岁的小学生每次都要走两个多小时才到家,真的很可怜。今天召开群众会,群众对修路的期盼太强烈,一定要想办法为他们修一条路。”


  以上两则是周强友的微信日记留言,像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字里行间彰显了他的为民情怀。他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


  中和镇人口多,基础设施差,很多偏远村公路还没有通,为第一时间摸清中和交通具体情况,尽快为群众修好路,他舍弃周末休息时间,仅仅用了一个月就走遍了全镇45个村245个村民小组,摸清各村、组道路交通底细,建立台账,将未实施的通组路分门别类列入任务清单,利用自已曾在州交通运输局工作的优势,积极对接州、县交通部门支持帮助解决修路难题。


  在他联系的村,哪一户有什么困难,群众有什么需求,他都写在工作日记中,同时更记在心里。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主动申请包保贫困户;为了帮助贫困户申请低保,他利用晚上时间请社会事务办同志到贫困户家中进行核查;为了推进危房改造进度,他及时组织包保干部和村组干部帮助贫困户拆除旧房;为了贫困户尽快移民搬迁,他不厌其烦到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直到群众打开心结,愿意搬迁为止;为了村里发展,他多次带领村组干部到附近县市“取经”,苦口婆心动员村组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了使一条通组路项目尽快落地,他冒雨都要钻丛林,带领施工队现场选点划线,目的就是能让老百姓早一天走上硬化路,走上致富路。镇党委张仁强书记说:“中和镇的通组路是周书记一条一条走出来的”。


  想致富、先修路,他用脚步丈量水乡大地的远方


  “路都没有通,想发展很难,想脱贫那就更难了。”这是周强友来到各村听群众讲过最多的一句话,他自己更明白,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修好脱贫路是关键。


  为了修出让群众满意的路,他晚上下村召开群众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白天带工程队下村勘察、施工,组建以村为单位的“组组通”义务监督员队伍,碰到纠纷立即解决,保证了工程进度。就这样,一个村接着一个村,一条路接着一条路,中和的交通路网在他的笔记本上一条条相继被“销号”了,很多断头路、产业路、重要连接线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先后完成了。东山村拉旦至松寨的通组路,是松寨片群众做梦都想修的一条路,因为松寨群众到村委会办事,要绕道14公里才到村委会,极度不方便,群众意见非常大。周强友了解情况后,立即到现场核实情况,对新路线进行规划,并又亲自对新线路走了一遍,考证可行后,立即到县交通部门申报,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拉旦至松寨的通组路得以落实,全长4公里,以前松寨片区群众用两个多小时走的山路,现在20分钟就能到达,大大缩短了群众来村办事的时间,提高了群众生活满意感。


  群众要求修的每一条路,周强友都要去走一次,该调整线路的马上调整、该协调土地的马上协调,确保每一条路在线形线位上都要达到最优化,确保每一条路都能在第一时间得以实施。这一年多来,他的鞋子、衣服几乎都是脏的,不是“泥巴”鞋,就是“泥土”衣。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投资达1.2亿元,硬化“组组通”道路200多公里,覆盖全镇245个村民小组,受惠贫困户3101户14536人,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中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啃掉了脱贫攻坚交通基础设施差这块硬骨头,使中和的交通路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宽敞清洁的水泥硬化路修到了水族群众家门口,让多年困居在大山深处89岁的潘大娘激动得一个劲地感谢党和政府。居住在中和镇地良村的她,爬坡上坎、泥滑路烂、肩挑手提地过了一辈子,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有了这条好公路,娃娃孙孙们出去上学不用再受苦啦!”


  “现在路通了,就医方便了,上学容易了,脱贫致富步伐加快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一切的取得,真的很感谢周书记”,中和镇兴旺村贫困群众如实说道。


  只要说起周强友,中和群众纷纷露出了微笑,竖起了大拇指,这实打实的好口碑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心实意与真心付出,更是源于他千方百计修好群众致富路,带领群众脱贫有良方。


  选路子、谋发展,开创村级产业发展的先河


  周强友作为兴旺村的联系领导,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成了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了详细调研后,他认为,要搞产业,首先要从村干部开始,要让他们学会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他带着村组干部外出参观百香果基地,到企业学习生态养羊经验,去剑河县学习金勾藤种植技术,奔赴三穗县参观林下种菌方法等。经过认真分析,确定利用兴旺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等资源,发展生态羊养殖。在村中成立了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找准致富带头人,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在村中搞起了生态养羊。目前,实现一期养殖生态羊105只,带动贫困群众3人就业,利益联结贫困户17户,2018年实现贫困户分红8500元。现合作社正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全力发展,做强做大养羊产业,预计今年将投入二期和三期生态羊养殖,将带动近上百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为了使兴旺村的产业能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周强友和镇领导又带村干部到贵阳、三穗等地参观考察,学习致富门道。经过多方考察,一致认为兴旺村比较适合种植食用菌大球盖菇,但是由于前期的投资较大,通过多次做工作,多数村干部都不敢尝试。周强友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项目,与公司合作,保底收购,机不容失。后经周强友与镇主要领导协商后,镇党委书记和周强友担保从镇政府借支40万元给村合作社作为前期费用,待出菇收益后归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兴旺村100亩大球盖菇种植项目很快落地。在种植现场,看到老大爷、老大妈们一些在挑底料、一些在覆土、一些在插菌种,一幅繁忙景象,周强友感到很欣慰。他说道,只要项目成功了,再苦再累也值得。目前,大球盖菇的长势很好,预计3月份就能出菇。通过示范带动,2019年大球盖菇种植将在兴旺村、乃至整个中和镇铺开,这一产业将成为中和镇助推脱贫攻坚的又一重要产业。


  兴旺村的现状正在迅速变化:从一个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空壳、农村产业为零的后进村,变成了路网四通八达、集体经济逐步壮大、产业发展正在起步的先进村。在周强友的带动下,兴旺村在全镇实现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实施生态养羊,第一个实施食用菌种植,成为第一个敢创敢试、敢“吃螃蟹”的示范村。周强友常用“挂职当任职,干事要成事”这句话来勉励自已,要在两年的挂职时间里,为老百姓把事做好。一年多来,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舍小家,顾大家,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周强友在镇里分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为了修路,发展农村产业,他面对最多的是群众,陪伴最少的是妻儿与父母。每每想起家庭,他都感到很愧疚。


  最对不起的是自已的妻子,2017年12月29日,这一天是他的一大遗憾。那天,为了镇里的产业发展,他一早就和镇领导去荔波县考察项目。刚到荔波,妻子就来电话,说她身体有反应,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马上做手术分娩,由于身体素质差可能存在生命危险,要求周强友马上回去。可是刚到荔波,项目都还没看,这样回去着实可惜,就这样,周强友坚持参观完项目,待他从荔波驱车赶到都匀时,妻子已做完手术,所幸母子平安。生逢其时,责任在肩,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如果还给他一次机会选择,他还是会选择工作,他说:我的妻子也是扶贫干部,我相信她一定能够理解我”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目前,全镇的路通了,产业也起步了,部分群众实现了脱贫。在像周强友这样的帮扶干部的支援下,通过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