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平塘县 > 正文

平塘克度镇:藤编技艺编织贫困户幸福生活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熊江睿


  近日,记者走进平塘县鑫汇藤业有限公司,令人想不到的是,濒于失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技艺在平塘县克度镇马鞍社区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编织幸福生活的扶贫文化企业。


搬迁至马鞍社区的贫困户正在公司编制藤椅


  谈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藤编技艺”,其历史悠久,时间还得追溯到民国初期,家住克度镇落良村龙井湾组的宋时忠看到从外地回来的杨孟斋提着一个藤艺手提包样式精巧,特别漂亮,方便实用。他便借来观看琢磨,发现这种编制的材质就是寨子后山生长的一种野生青藤,于是他用藤条加工仿编了一个手提包。没想到,这个手提包和杨孟斋在外地买来的手提包一样好看实用。


  仿编成功后,宋时忠就变着法的用藤编制各种手提包、篮子、箱子、盘、盆等作为自家生产生活用具。从那以后,村里就有很多人来跟他学习藤编技艺。一时间,藤编技术日渐在克度周边流传开来,人们又用藤编制沙发、扶椅,茶几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藤编产业成为克度镇当地的主导产业,填补了物资匮乏时代廉价家具行业的空白,使克度镇成为贵州藤制品的主产地和交易地。


  藤编技艺传承人吴念文为了让藤编技艺更长远的传承下去,他于2012年注册成立平塘县旭洋藤艺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藤艺沙发、餐桌、餐椅、茶几、茶台、吊篮、摇椅等家居用品。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和稳步发展,2012年至2017年生产总值从20万元左右增加到150万元,利润从5万元增加到50万元,每年解决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藤编产品展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克度会藤编的人越来越少,当前正面临失传,成立公司一是为了传承和发扬藤编技艺,培养更多的藤编技艺传承人;二是为了给父老乡亲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父老乡亲一起勤劳致富。”吴念文说,克度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特别适宜青藤的生长。极好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优质的藤料,藤料不仅色泽光润手感平滑,而且弹性极佳,编制出来的产品工艺精巧,经久耐用。


  2018年,旭洋藤艺公司迎来发展壮大的转折点。整体搬迁至马鞍社区的金科村为了解决更多的贫困户就业,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实现产业扶贫。通过“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让平塘县世发昌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旭洋藤艺公司,投资200万元在马鞍社区成立“平塘县鑫汇藤业有限公司”,助力脱贫攻坚。


  藤业公司成立后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藤编产业的发展,今年被评选为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于2018年12月被评为平塘县“工匠孵化基地”,2019年4月被评为贵州省“工人先锋号”,目前营业额达70多万元。同时藤编技艺也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2018年底,金科村的201户贫困户藤编产业分红100500元,每户得500元。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各自忙碌着手中的工作:有的割锯钢材、有的打磨藤椅骨架、有的编织藤条……通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藤条编织的座椅、沙发、茶桌等家居用品呈现在眼前。藤业公司目前有固定工人10人,兼职30多人,解决就业100多人,计件工资的月收入最低2000元左右,最高的超过5000元。贫困户罗小珍说:“每天通过编制藤椅可收入70元左右,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家里的基本开销就不愁了。”



藤编天眼模型


  “在藤业公司上班一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好家人;二是省去房租、去来车费等大笔花销,算起来比较划算。”杨胜贵说,他是去年10月份到公司上班的,每月工资3000元,负责公司产品营销和销售。


  吴念文笑道:“目前公司发展良好,畅销罗甸、独山、都匀、贵阳等地,今年总产值预计120万元,销售额预计60万元,将继续给201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分红,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金科村第一书记肖克红说,金科村是从中国天眼核心区整体搬迁到马鞍社区的移民村,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尤为重要,通过鑫汇藤业、鑫音服装等企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推动金科村脱贫攻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