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长顺县 > 正文

长顺:搬出大山 搬离贫困

石漠化山区易地移民搬迁的长顺实践

搬出大山  搬离贫困

——石漠化山区易地移民搬迁的长顺实践


当代贵州黔南记者站 供稿


  8月8日,晴空万里。烈日炙烤这大地。

  长顺县鼓扬镇交麻社区长易村的80岁老人汪大权老很想吃上一口香脆的饼干,不得不背着背篓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交麻街上购买。回家的路上,老人拄着拐杖,望着巍峨的大山,盼望着早日搬离这里,早日改变目前的生活窘境。

  他的梦想在今年一定能够实现。根据长顺的政策安排,汪大权已经作为搬迁对象,列入了年底搬迁入住的移民之一。

  长易村地处长顺县与安顺市紫云县交界处,属麻山腹地的深山区、石山区,是长顺县石漠化严重的深度极贫村。全村没有一块水田,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是长顺县易地扶贫整村搬迁的对象之一。

  除了长易村,像汪大权一样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石漠化地区,长顺县共有5379户21344人。“十三五”期间,长顺县完成2万余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让群众搬出大山,搬离贫困。


  咋个搬?惟有搬迁是出路

  麻山腹地土地资源贫瘠、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惟有实施大规模的易地移民搬迁,让群众走出大山,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高寨人家不洗衣,赶场要走十余里”,这样的口头语一直在长易村流传。

  “去一趟街上买东西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这次搬迁,我已经把名额报上去,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过过好日子。”在鼓扬镇交麻社区通往高寨组的路上,汪大权高兴地说,他家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易村高寨组,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学生。当年,他第一次走出大山求学,可是才读到高二,由于家庭贫困,他退学回到村里当起了代课老师,一当就是几十年,后来教育改革后,他失业回家务农。

  冬去秋来,年复一年,汪大权无数次走在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山间小路上,这条一米宽的道路全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从山脚一直蜿蜒向上,通向大山深处。汪大权说,条件好的村民可以骑摩托车出行,自己年龄大了,不会骑,只能步行。 

  汪大权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还在外面打工,很难回来一次,家里只剩下他和聋哑妻子相依为命。由于妻子不会劳动,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这位80岁老人的身上,幸好妻子每个月有500元的低保金,加上自己每月70块的养老金才勉强维持生计。

  长易村山高、坡陡、极贫、缺水,138户626人分散居住在7个村民组11个自然寨,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48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8.1%。

  初到长易村的人,都会对其贫困程度印象深刻。全村耕地贫瘠破碎,因为石漠化严重,没有一块水田,5630亩旱地全是典型的石旮旮地,全村无用水保障、无网络覆盖,仅有一条水泥路贯通3个自然寨,其余的全是泥结石路,甚至不通公路。村民们渴望搬出大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因此,去年高寨组的15户村民誓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计成本坚持要修一条道路去接通安顺市紫云县的一个村寨。

  2018年初,长顺县纪委脱贫攻坚工作队进驻长易村,在翻山越岭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长易村的实际,提出了解决方案——整村易地搬迁。

  长顺的深度极贫村的整村搬迁,不只长易村一个。

  在全省20个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之一的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也列入整村搬迁对象。斗省村50%为石山区,50%为丘陵深山区,生活条件恶劣,地表水源极为匮乏,全年枯水期在5个月以上。 目前,全村已经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305户1631人,主要搬迁之长顺县城、广顺镇、代化镇3个在建项目安置点。


  咋个稳?务工增收是根本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的扶贫转变,长顺县通过在移民小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群众就近务工,家门口就业,解决了稳得住的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当记者来到长顺县鼓扬镇幸福小区时,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聊家常。

  记者走进幸福小区易地移民搬迁户韦成学的家里,看到的是宽敞明亮客厅,沙发一字排开沿着墙壁整齐摆放,4个卧室收拾得干干净净,家具、家电样样俱全,活脱脱是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谈起搬迁后的生活,韦成学一脸笑容:“我家是第一批搬离长易村的村民,以前的生活条件与现在简直没法比。”韦成学是长易村副支部书记,以前到村民家走访,需要绕七八公里的山路。2016年底,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村民做起了表率,主动搬离大山,住进了幸福小区。

  来到幸福小区后,由于经常与群众打交道,韦成学被选举为小区管委会主任,每个月可以领2000多元工资。“刚刚搬迁那会,村民们牵着马、赶着牛,带着狗,浩浩荡荡的就来了。”韦成学说,有一户人家还要牵马上楼,幸好他们及时发现。“搬迁户长期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现在好多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韦成学有两个儿子,大儿媳来自兴义,二儿媳来自云南文山。如今,他们都在鼓扬做起了水果生意,每家每月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生活。

  长易村新寨组贫困户郭兴国很羡慕韦成学现在的生活。“以前,我家住山里,房子破烂,出门也不方便。现在,党和政府帮我们解决了住房问题,不久我们全家就可以搬到县城居住,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韦成学满脸笑容地说道,脸上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兴邦。鼓扬镇立足“三变”,盘活“三地”,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促进搬迁群众“三地”资源向“三变”有效转变,在鼓扬镇易地扶贫搬迁点,新建的电子厂已经运转起来,走进生产车间,30多位来自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的妇女们正繁忙的干活。

  据了解,在此务工的搬迁户,每月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目前,鼓扬镇又引进一家用工100人左右的手套厂,进一步扩大扩宽就业岗位,以适应不同贫困户的就业需求,让贫困户在把家安下来的同时,也把心定下来。

  鼓扬镇紧紧围绕“三制”,充分结合实际,创建“四个一”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引进的电子厂、手套厂、蔬菜基地、孵化园等,实现搬迁户就近就业,着眼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区管理的能力,完善小区居民公约和住户评比制度,按照“楼长负责制”原则,将小区内的环境卫生、消防设施、楼群院落、实有人口等全部纳入楼栋化管理,建立“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机制,制作公示栏,曝光小区住户不文明行为,促使广大住户争做文明新市民。


  咋个富?扶持政策是坦途

  长顺县易地移民搬迁的实践证明,惟有措施保障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就能阻断搬迁回流现象的发生,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效果。

  长顺县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围绕产业发展优势,聚焦脱贫目标,紧扣“搬出来后怎么办”突出问题,在政策、就业、产业、教育、党建等多渠道覆盖搬迁群众增收,切实解决好贫困户搬迁后生活改善、收入增加,政策满意的问题,结合实际出台了《长顺县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工作推进实施方案》,制定《长顺县促进服务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支持引导有文化、有技能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

  在旧房拆除及宅基地复垦复绿方面,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统一标准和价格,实行专业队伍拆除和群众自主拆除相结合方式,既解决了因旧房分布广、散、交通不便等困难带来的拆除成本高的问题,也兼顾解决了群众参与旧房拆除享受劳务报酬增加收入的问题。

  同时,长顺根据移民文化素质、就业技能、择业意向等个性化需求,实施好“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增收。建立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发布联动机制,适时发布全县1500余户企业用工需求,逐个企业对接就业岗位,建立岗位供给台帐解决移民就业。

  长顺县结合部分移民年龄偏大,不适宜外出务工的实际,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小区,实现移民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目前,全县2016年度移民安置点引进布依枫香染加工作坊、雄辉手套厂、服装厂、网络变压器厂、电子(钟表)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驻移民小区,解决移民楼下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1800元左右。此外,长顺县还结合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政策,整合城镇管理中的清洁工、交通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和农村护林员等岗位,解决适合条件的移民群体就业,现已解决公益性岗位移民就业60人,人均月收入1470元。

  在政策支持上,长顺县建立社会、企业参与脱贫激励机制,对吸纳搬迁移民县内就近稳定就业的企业给予培训费奖励、税收县级留存部分等额奖励、物流成本补贴、降低租住园区公租房费用、购买商品房奖励、申请技术改造资金项目优先等政策奖励或补助,提高企业吸纳移民就业及“传、帮、带”移民的积极性。

  为了着力解决移民增收致富问题,长顺依托天农绿壳蛋鸡实业公司、白云山但家香酥鸭食品厂等农业龙头企业销售经营链条,鼓励移民贫困户以“特惠贷”入股分红、“五统一”(统一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技术服务和保价回收)模式参与养殖。整合移民迁出点土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种植菌材林、经果林,增加移民收入。

  为“点对点”地精准安排移民就业致富,长顺县整合项目资金,每个乡镇均就近安排落实了500亩以上的蔬果种植或规模养殖基地。积极组织动员农村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产业能人与移民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领移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为阻断贫困移民贫困代际传递,长顺县提出了“移民素质提升工程”,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及实施情况积极调整全县中小学校布局,保障移民子女就地就近入学。目前,已融资投入2.3亿元在县城建成县第四中学,整合6所乡镇中学到此集中办学,利用原乡镇中学校舍办好办强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解决好搬迁移民子女入学1804人,兑现落实搬迁群众子女入学各类优惠和资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