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贵州三都: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做搬迁群众贴心人

  自贵州省“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贵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凝聚合力,整合资源,狠抓民族文化产业、扶贫车间、庭院经济、精神文明、环境整治等工作,探索 “1+2”工作举措,搭好“五桥”建好奋进之家、幸福之家、温暖之家、和谐之家、文明之家,做搬迁群众的贴心人。


  “一语两促”引领思想认同 搭好“感恩桥”


  依托民族文化优势,着力在“宣”字上下工夫,通过“水语促宣”“以歌促动”,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全民皆知、全民参与的感恩氛围。


  水语促教育。通过整合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脱贫攻坚夜校、图书阅览室等阵地,搭建宣传平台,组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运用水语大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截至目前,共召开群众大会15次、院坝会20次,内容涉及社区建设、就业创业、庭院经济、环境整治、居民公约等,发放宣传手册15000余份。


图片1.png

  水语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水歌促感恩。以水歌的形式将爱国守法、国情教育等内容,进行编写传唱,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喜爱,成了群众茶前饭后传唱的乐章,使爱国感恩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共编成水语歌曲20余首。同时,通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三八妇女节、七一建党节等活动,积极引导移民群众自觉培养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共建美好家园。


  “一创两带”带民增收致富 搭好“致富桥”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核心,能致富才是关键。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和镇坚持产业就业“双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生计问题。


  创业增收致富。坚持创业促就业,采取提供经营生产场所、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组织创业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移民创业,促进移民就业致富。通过开展“双培”、护工、挖掘机、马尾绣等实用技能培训34次,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38家。


  车间带动致富。引进水绣霓裳实业有限公司、吉尔斯循环农业有限公司、韦应丽马尾绣协会、瑞银鸟公司、林投公司等17家实体公司和扶贫产业园,就近吸纳用工537人,实现移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移民安稳致富。


图片2.png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


  产业带动致富。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助民增收致富。目前社区已发展庭院经济135亩。其中,苗圃培育100亩,苗圃园每年可在社区用工40人,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35亩种植庭院蔬菜,主要种植辣椒、豇豆、茄子等,“扶贫专岗”群众每户承包一亩,社区合作社提供种苗和肥料,资金回本后,剩余收入都归相应承包的搬迁农户,年增收3600-4000元。


  “一助两服”为民排忧解难 搭好“连心桥”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中和镇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爱心助学润人心。为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经费难问题,中和镇通过积极争取广州翔龙基金及成立水根春晖基金、达便教育基金会、水龙春晖教育基金等20个村级教育基金资助困难学生,每名学生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截至目前,翔龙基金共资助学生71名,20个村级教育基金共资助学生722名。


  用心服务聚人心。根据“社区干部包片+楼栋长包楼+网格员包户”的网格管理体系,组建便民服务志愿队,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个交流群等便民服务渠道,及时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例如,免费进行水电维修、门窗维护、下水道疏通等。


  热心服务暖人心。通过社区热心人士自发组建社区爱心服务队,建立雪花湖社区托儿所,为移民群众子女提供托儿服务,配备亲情电话、微信、QQ视频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让父母了解子女的衣食住行,切实解决群众照顾子女的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同时,社区移民群众自发组织志愿服务队,利用儿童之家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社区儿童课余生活,实现了移民服务移民。


  “一约两队”维护群众权益 搭好“平安桥”


  为强化搬迁群众的责任意识、规矩意识、集体意识,增强社区群众法治观念,维护群众权益。


  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根据社区管理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制定社区公约,明确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移风易俗等制度,规范移民群众日常行为,转变观念,培养市民意识,争当文明新市民。


  组建治安巡逻队。通过社区干部+移民党员群众组建治安巡逻队,分片区分时段开展治安巡逻。营造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居民的安全感。


  组建绣娘调解队。以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为平台,从党支部挑选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党员为调解员,组建了“水乡绣娘调解室”,专门调解绣娘家事纠纷。通过绣娘聚集在一起绣马尾绣,在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绣娘烦心事,确保矛盾早发现、早调解、早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维护了绣娘家庭和睦,共建和谐新生活。截至目前,共化解矛盾纠纷32起。


  “一节两传”助民增强意识 搭好“融合桥”


  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身份、融入新家园、享受新生活,促进搬迁群众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转变。


  共庆民族佳节促和谐。利用水族端节开展马尾绣技艺展示、水歌对唱、水书习俗展示、赛马、结对认亲大走访等活动,慰问走访困难群众。通过活动的开展,既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又有效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传承水书习俗促交融。通过“传承人进课堂”活动,弘扬水族民族文化,邀请文化传承人以及文化研究学者进入课堂,给当地青年学生讲授文化知识,展示、传授非遗技艺,营造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水平,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


图片3.png

  马尾绣技能培训


  传承指尖技艺共发展。中和镇围绕传统民间技艺,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引进14家马尾绣企业进驻雪花湖马尾绣一条街,成立马尾绣协会,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解决就业3000多人,形成以水族马尾绣为产业的“指尖经济”。创新马尾绣产业“一绣三帮”发展模式,带动全镇及周边贫困户4200余人增收致富,走出了传统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之路。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王璐瑶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