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产业兴 小康临

  • 作者:吴邦显 蒙帮婉 冯小东
  • 编辑:杨羽
  • 来源:黔南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2-09 14:39:25

  万水千山,大美独山。


  行走在独山这片奇妙的土地,处处充满着希望。麻万镇九门寨组村民们当起了小老板,月收入过万;麻尾镇三棒坝区栽起了蜂蜜橙,村民变工人,家门口就能挣钱;影山镇紫林山村的田里尽是海花草,让村民们盖了新房,鼓了钱包……


  这一切,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好处。


  庭院经济起  财富进村来


  陆启兵家的每一天,都热闹非凡,热闹的机器声中,新鲜的豆腐香气飘满在独山县麻万镇九门寨,豆腐厂里一箱箱豆腐整装待发。


  “我们每天大约能够卖400多斤,一个月的营业额能达到两万多元呢,如果是过年那段时间,会卖得更多,能够卖到1000斤左右。”陆启兵告诉记者,如今的豆腐厂,成了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卖豆腐,陆启兵家里建了新厂房,改了新房,买了新车,还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我们家做豆腐有20 多年的时间了,一般都在独山县周边卖,我们家的豆腐味道好,买的人也多,渐渐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陆启兵说,做豆腐生意是因为机缘巧合。


  以前的陆启兵曾做过不少工作,在家做农活、、进山挖矿等,后来因为受伤,回家做起了豆腐。“以前我们家的豆腐就是用磨子推的,除了自己家里吃的,还能拿出几包到集市上卖,后来买的人多了,我们也多做了。为了把豆腐生意做好,我们家还买了十多万的设备,现在做出来的豆腐不仅快,味道好,还环保。”说起自己家的豆腐,陆启兵一脸自豪。


  同时,陆启兵还参加“庭院产业”的培训,注册成立了“和平豆腐厂”,经营走向了正规化。为了做好豆腐厂,陆启兵还聘请了当地的两名贫困户在豆腐厂中务工,每天发给他们80元的工资。


  在九门寨,像陆启兵这样的个体经济户比比皆是。陆世海成立了黔农九门村民股份有限公司,做起了精品水果和林下养鸡的产业;黎文粮承包了20多亩的果园,年收入几万元;在外学习技术归来的陆启杨开起了纸巾厂,月入上万……


  仅仅是28户的小九门寨组,就有20户家庭有企业营业执照。庭院经济的“遍地开花”让九门寨村民们迈向小康的步伐越走越坚实。


  近年来,麻万镇和石牛社区因势利导,利用九门寨地处城郊区位优势和悠久的经商营商传统,通过政策服务和思想引导,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庭院产业”和“能人经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如今,九门寨拥有20家小型企业或传统手工作坊,形成了结构灵活、形式多样、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家家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在“庭院产业”的带动下,2017年,九门寨组1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8年,全组拥有各类车型达56辆,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


  坝区种蜜橙  村民变工人


  三棒坝区的蜜蜂橙,长高了不少。今年秋天,不少蜂蜜橙还结起了果子。尝着第一批结出来的蜂蜜橙,麻尾镇党委副书记李建高兴地说:“这果子不愁卖。”


  为了蜂蜜橙生长得更好,这第一批结出来的果子,被村民们打掉了。“蜂蜜橙要三年以后才进入丰产期,把一些早早结出来的果子打掉,能够让果树的营养不流散。”


  1300亩的蜂蜜橙基地,每天有近70人的用工量。65岁的三棒村村民叶明军当起了工人,只要天气好,基地里总有他忙活的身影。“年纪大了,在家干活也做不了什么,家里的土地荒废了也很可惜。所以我流转了家里的田地,然后到基地来上班,平时就是给果树施肥、浇水,工作轻松不说,来钱也快,差不多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


  以前的三棒坝区,主要种植的是油菜、玉米等农作物,收益并不理想。村民潘祖珍说:“我们家流转了7亩的田地,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种地一年到头就只够吃。现在每天90块钱,上个月差不多有2000块的收入。”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让当地群众既是股东,又是工人,两个身份,3个收入(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分红)。李建告诉记者,三棒坝区的蜂蜜橙,每亩大约有100棵,一棵蜂蜜橙大约能有100斤的产量,三年后挂果,预计果园丰产期亩产1万斤左右,实现亩产5—8万元。这是麻尾镇引进的广西天隆植保公司自己研发的品种,纯公司投入,极大的减少了村民生产的风险。


  据介绍,预计今年底麻尾镇蜂蜜橙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以上,覆盖群众1.2万人,其中贫困群众3600人。


  麻尾镇充分利用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对辖区内15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引进和培育天隆植保、伟达科技、泉林农旅、蓝天板蓝合作社和三惠合作社等企业,大力推广和发展蜂蜜脐橙、罗汉果、砂糖桔和板蓝根等优势品种。同时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水稻和玉米种植逐步转变为以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在全力推进产业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保价回收、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作用,极力打造出区域内较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为产业成果转化为农民收益提供有利保障。


  高山海花草  村民致富宝


  最近一段时间,独山县影山镇紫林山村的海花草生长正旺,田边的道路上,全被村民铺上了刚采出来的正在晾晒的海花草。


  “海花草一年四季都在生长,三年两收,并且容易管理,种下去就不用管了,生命力很强。现在海花草已经成为了我们紫林山村的致富宝了。”影山镇紫林山村脱贫攻坚尖刀排排长李丹说。


  紫林山村,人称“小西藏”,这里海拔1200多米,多为冷水田。在这样高山冷田之中种植水稻,产量很低。


  如何在高山之上谋一条致富之路,成了当地村支两委时常考虑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紫林山村副支书吴光仪到龙里县学习了海花草的种植技术,便打起了海花草种植的主意,他从山上找来了一些海花来育苗,又拿了家里的五分田进行试种,意料之外,试种的效果格外好。“以前村里也有卖海花草的,都是去山上找来卖,大规模种植的没有。”吴光仪说,海花草试种成功之后,他和村委的其他人员一起,挨家挨户的号召村民种植海花草。


  “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不同意,他们觉得,把田拿出来种海花草,那以后吃什么。”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吴光仪把自家的田地全都拿出来,还流转了一些村民的土地,种了几十亩的海花草。


  紫林山的气候,很适合海花草的生长,吴光仪家一年近十万的收入,让村民们眼红了,纷纷种植起了海花草。如今紫林山村的海花草种植达3500亩,户均8000元以上的年收入。


  靠着种植海花草,村民吴龙菊家里盖了两层平房,年收入上万元;村民潘文琴家里每次都能卖500多斤的海花草,每斤13元算,一次能够挣几千元;紫林山村的变化,与海花草息息相关。


  2016年,紫林山村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38万元,实施独山县影山镇水苔高产示范种植项目。项目建设水苔高产示范种植600亩、30立方米蓄水池24口,受益农户167户669人,其中贫困户48户192人,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海花草产业,项目建成后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


  海花草只是紫林山村的产业之一。


  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紫林山村紧扣“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做大做强水苔种植、生态茶园、蜜蜂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蜜蜂养殖覆盖全村贫困户、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全覆盖贫困户,全村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村级合作社100%;产业分红覆盖实现100%,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100%。


  工作落实好  脱贫成效显


  无论是麻万镇的庭院经济,还是麻尾镇的坝区产业,或是影山镇的因地制宜,都是独山县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推进脱贫摘帽工作的缩影。


  今年来,独山县研究出台了《脱贫攻坚减贫摘帽作战方案》《脱贫攻坚全面决战决胜方案》《关于独山县2019年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深入推动“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紧扣“八要素”,深度运用“镇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组织形式,扎实推进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刺梨、中药材、生态畜禽、桑蚕“八大”扶贫产业,实现产业100%覆盖到村、合作社100%覆盖到贫困户、利益联结100%覆盖到贫困户。


  同时,独山坚持党建引领、自治兴村,全面铺开村庄整治“十比十评”活动,掀起了乡村环境整治新高潮。


  今年,独山县计划全县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