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驻村怎么做?瓮安那乡村第一书记有三招

  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瓮安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驻村工作要怎么做,才能得到群众认可?


  猴场镇那乡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智勇研究出了自己的方法。


  2017年9月,黄智勇到那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瓮安县委组织部对选派驻村干部的要求,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出发,着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思路、谋发展,使用“三招”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灯台组发展茶果产业座谈会.jpg

  灯台组发展茶果产业座谈会


  第一招:带好班子,建强组织堡垒


  他针对班子作用发挥不明显,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实际问题,着重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驻村工作全过程。


  以前,村支部活动室建设差,10多个人挤在三间办公室,无法发挥阵地作用。所以,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他向“娘家”单位争取了16.5万元,向猴场镇党委、政府争取30万元,新建了“那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和图书室,增添了办公设施,改善了办公环境。


  硬件设施健全后,他进一步规范了支部组织生活,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及村民组长座谈会,并向大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有关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统一了“一班人”思想,凝聚了民心。同时,注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发展了2名年纪轻、有本领、威信高的致富带头人入党,进一步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二招:紧盯问题,啃下扶贫硬骨头


  以前,那乡村几个村民组的路走起来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出行极为不便。


  在赴那乡村担任村第一书记前,黄智勇就认真做足了功课,了解到路、房、水等基础条件落后是制约那乡村整体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这些老大难问题,就是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啃下的硬骨头。

  到任第一个月,他白天带领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走组串户,与村民面对面交谈,了解群众的想法,实地勘察村里的地形情况,晚上与大家一起梳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个月下来,累计徒步行程600多公里,梳理出3大类20多个具体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将任务分解到村支委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并限定完成时限。


  通过大家半个月的集中攻关,占地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组组通道路和水池的具体位置规划好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也制定了,可资金缺乏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他积极与帮扶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到了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组组通道路10.88公里,一事一议道路硬化通组道路3.5公里,为老寨子、干河组的村民生产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善了灯台、关岩、牛场坝等组340余户1200余人的出行问题;新建水池11个,解决了228户人畜饮水,修复车底水库灌区大沟沟渠3公里,为那乡村300余户群众稻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特困户协调建房.jpg

  为特困户协调建房


  第三招:因势利导,产业促脱贫。


  以前,村里致富路子差,虽然有搞种植和养殖的习惯,可小农思想严重,意识不够开放,村支部又没能及时为群众致富当好引路人。


  在实地调研走访后,他多次与猴场镇党委、镇政府及瓮安县统计局的相关同志沟通,反复研究如何推进那乡精准扶贫工作。针对那乡村发展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他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依托“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模式,抓好村产业的培育发展。那乡村灯台组山林资源广,山上茶树多,他认定可以作为一条致富路子,就立即从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跑县城联系商家,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参与进来。目前,共有15户村民参与进来,山林总面积达到150余亩,每亩预计收入茶果250斤,按市场价8元每斤,每亩收入2000元,平均每户增收约20000元,还准备扩展到300亩规模。


  现在,那乡村已建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惠及所有精准扶贫户,已成片栽种130余亩马铃薯,带动了90户310人增收;还以土地入股分红和自种自管统一回收两种方式发动了90%的精准扶贫户及部分一般农户栽种翠红李597.5亩,并根据农户需求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的相关培训,那乡村的产业正在不断发展。


  那乡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些贫困户听说黄书记要帮助他们协调整修房子激动得流泪,还有的专门发视频要感谢他。


  对此,黄智勇却非常坦然,他说:“驻村工作以来,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到群众中去走一走,要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要学会串百家门,坐百家凳,与群众多座谈做交流。我所做的这些事情看似不大,对于我来说,只是履行好本职任务。”

走访困难党员发放党章.jpg

  走访困难党员发放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