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南 > 正文

从大关村到麻怀村:精神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 

——从大关村到麻怀村走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罗甸农村,由于连绵广袤的大森林被大炼钢铁用作燃料而大肆砍伐、彻底摧毁,此后又“赶山吃饭,种一坡收一箩”,致使身居深山石山区的村落极度贫困。

  “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粮,从春到冬肚无油。”“连妹不连山里头,包谷落地守老猴。要想跟妹谈恩爱,除非包谷打上楼。”道出了山民们生活的辛酸。

  罗甸人已没有退路,他们只能凭借身上的精神力量,从大关村出发,战天斗地奋然前行,一次次开启发展的历史篇章。

  大关精神——苦干实干挖掉穷根

  大关村位于麻山腹地,属石漠化很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全村260多户1000多人口散居60多条山谷里,人们长年在一条条石缝里撒上几粒包谷种,辛苦一年,只够半年糊口。

  听说罗甸荒田可以安置一些农户,平塘西关还有一片空闲土地,村民们带着干粮,三下荒田、六上西关。但,还是故土难离,大关人最后决定:留在故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984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召集党员开会:“既然我们守着这片土地,就不能陪着乡亲们守这份苦。苦熬不如苦干,劈石抠土也要砌出梯田,不信干不出头!”

  当年春天,何元亮在自家门口的石山上放响了第一炮。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人都豁出去了!

  为凑钱买大锤钢钎,村民们把家里能卖的都卖掉,连下蛋的老母鸡也不留。没钱买炸药的,就把锯木屑炒糊,拌上硝铵,自制炸药。连土炸药也没钱制的,就把柴火堆在石头上烧,烧烫石头,泼上冷水,再一锤锤、一块块撬下龟裂的岩石。

  男人抡大锤,女人掌钢钎,大块石头砌田块,小块石头填坑洼,碎石、泥土一层层铺平夯实,再回填两尺厚的肥泥。

  石旮旯里泥土贵如金,只能在石头缝里一点点地抠出来,一些稍宽的石缝竟掏下去七八米深。

  山里无水源,人们又顺着山势在田边砌起一个个小水窖,积蓄雨水,再用管子把珍贵的水引进田里。一道道、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梯田,伴着一个个小水窖,构成了一幅山区罕见、精致的农田景象。

  一个冬春下来,每家有了一两分水田。到了秋天,每家收获一两箩谷子。看着石头上长出来的金谷子,村民们眼里噙满了泪水和希望。从1984年到1990年整整6年时间,大关人造出了200多亩旱涝保收的稻田。他们造一亩这样的石头田,要翻动800立方米石头,回填150立方米泥土,投工500个,物资投入600元。

郁郁葱葱的大关.jpg

郁郁葱葱的大关。

  大关人说,这样干值得,不光自己能吃饱饭,更为子孙留下一片好家园。

  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大关村苦干12年挖掉穷根”的消息。

  大关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精神,掀起了“田土种粮薯、山栽林果药、圈内养鸡猪、打工增票子、提前奔小康”的二次创业热潮,建成了卫生院、学校、农贸市场,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积攒财富。

  大关精神催人奋进。

  如今,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村辖83平方公里变成了翠绿的“天然氧吧”,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大关人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发扬“大关精神”,吹响了进军“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号角;在大关精神的影响下,罗甸人在罗沟村、东跃村、油海村、金祥村……一次次积蓄精神的力量,创造了宏伟的发展篇章。胡天英、汪财发、马廷科……一个个全国劳模共同谱写了一曲“麻山颂歌”。

  麻怀干劲——凿山开路脱贫致富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麻怀“啃山”。这山既是挡住麻怀人出路的大山,更是麻怀人贫困的大山。麻怀人誓要靠自己的力量把它“啃”下来,让它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麻怀村地处麻山腹地,距县城36公里。全村六个自然寨150多户600余人散居在山窝里,进出都要翻山越岭两个小时到乡镇集市;孩子们每天要跋山涉水一个半小时到4公里以外的村小上学;老人生病、孕妇难产要抬到大路边候车;果子熟了烂在岩缝里,村民建房物资全靠肩挑背驮,猪肉价盘成豆腐价。

  不愿受贫穷煎熬的麻怀人发誓,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打通出山路!

  从1999年冬天开始,村组干部从乡政府和相关部门千方百计筹措物资,全村所有的劳动力钻进山崖下漆黑的山洞里,点燃蜡烛和煤油灯,肩扛几十公斤重的凿岩机,打炮眼、炸顽石,轮大锤、运石块,一派热火朝天,凿山开路。

麻怀隧道.jpg

麻怀隧道。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号角,麻怀人的信心更足、力量更强大。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女党员邓迎香带领村民掀起了进山扩洞的高潮。凿岩、运石、放炮,撼天动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从大山的肚子里抠出了一个人能钻过的小洞,再到能挑担子穿过的大洞,再到一辆马车能通过的隧道。2014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麻怀人的奋斗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条长216米、宽4米、高5米的“麻怀隧道”建成通车。

  十五年来,村民义务出工累计达13.8万个,打出10多万个约15公里长的炮眼,抠出石方1.5万多立方米,能堆起一个2米高的国际标准足球场。他们以蚂蚁啃骨头的决心和毅力,终于“啃”出了一条出山路,打通了一条脱贫路。

  有了这条路,茅屋变楼房,九成以上的村民盖起了楼房;有了这条路,孩子们上学从两小时缩短到半小时;有了这条路,出嫁新娘坐上了轿车;有了这条路,救护车开进了村子;有了这条路,山货在家门口装车;有了这条路,村民收入从2000年的8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8000多元,村民们畅想着小康生活梦。

  这是一条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体村民共同开拓的路;这是一条自强脱贫共同致富的路。它打通了山里山外人流、物流、信息流,它连通了党心民心上下一条心,它体现着“不等不靠,勠力攻坚,锲而不舍,苦干实干”的麻怀干劲,它昭示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梦想成真。

  麻怀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掀起了创业热潮。

  在村“两委”的感召下,20多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成立了合作社,养起了黑毛猪,种上了野生菌、中药材。村里开办了生态农业公司,打起了“迎香”品牌。

  如今的麻怀村,紧紧抓住距离“中国天眼”七千米的地缘优势,打造“中国天眼”乡村振兴示范区,谋划麻怀“乡村游”,为同步全面小康再立新功!

  脱贫攻坚——鼓足干劲齐奔小康

  大关村人在石旮旯上造田的创举,为西部同类地区解决温饱提供了借鉴;大关精神成为贵州精神的重要支柱。

  麻怀村人啃通出山致富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版;麻怀干劲成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据统计,罗甸县九镇一乡一街道182个村(居)35.31万人中,贫困村占10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6万人(其中深度贫困村71个),未脱贫人口6.5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0.61%。

  面对这场战役,罗甸县上下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从基础设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乡村整治和党建脱贫等八个方面,全域向脱贫攻坚发起了总攻,确保到2020年摘掉贫困帽子。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组硬化路815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04个,累计解决28.57万人次的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网改造和光纤宽带工程建设,启动建设村级活动场所72个、卫生室69个、幼儿园21所、文体活动场所78个,就地就近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易地扶贫搬迁。落实“六个坚持”、“五个三”综合配套政策,规划建设搬迁安置点13个,开工建设安置房9408套,现已竣工投入使用6209套,累计完成搬迁入住18111人,已通过搬迁脱贫4446人;

  产业扶贫。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发展“菜、果、药、畜(禽)、林(茶)”五大产业,共种植蔬菜33万亩、火龙果3.2万亩、哈密瓜0.4万亩,养殖生态家禽120万羽。目前,通过发展产业脱贫41125人;

  教育扶贫。阻断教育的代际贫困,落实教师结对因学致贫家庭和教育资助政策,加大县城和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改、扩、建力度,资助13904名南部片区及边远乡镇学生到县城和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就读。有10387人通过教育保障脱贫,全县没有出现因贫辍学的情况;

  医疗扶贫。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整合资金资助所有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全面推行“一站式”结算补偿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就医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90%以上,有1009人通过医疗保障脱贫;

  农村住房安全和环境综合整治。在推进省级危改台帐销号的同时,由县财政筹集资金按照省级标准对已享受补助仍是危房的农户和无房户进行补助。累计改造农村危房5787户,库存危房2616户已全部开工,已竣工1721户,到2018年年底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就业扶贫。在乡镇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协调县内用工企业和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企业用工向贫困户劳动力倾斜,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8.26万人,年务工收入达23.78亿元,外出务工已成为全县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党建脱贫。发挥基层组织引领脱贫攻坚的“主心骨”作用,探索实施“引产业到镇、引企业到村、引技能到户、带增收到人”的“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全县已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同时,强化组织领导、资金物资、严明纪律等要素保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有19个贫困乡镇摘帽、11个贫困村出列、5.69万贫困人口脱贫。

  当前,全县尚有89个贫困村未出列,贫困发生率比全省高12.86个百分点,比全州高出9.8个百分点, 减贫任务十分繁重。

  201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将罗甸纳入“14+2”深度贫困县政策支持范围。罗甸抢抓机遇,继续发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倒计时间,奋力冲剌,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