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台江县 > 正文

台江:“杨主任”变成了“我们村里的杨荣”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凌忠云 通讯员 张强


  从消除“陌生感”,到增加“认同感”,杨荣,这位被组织上派到登交村开展同步小康帮扶工作的驻村干部,从村民眼里的“杨主任”变成了“我们村里的杨荣”。


现在杨荣驻点的登交村.jpg

现在杨荣驻点的登交村


  “杨主任”来驻村


  按照台江县委的统一部署,组织上选派杨荣到登交村开展同步小康帮扶工作。2017年4月22日上午,第一天来到村里,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杨荣,内心对做群众工作产生了些许胆怯。


  进村的第一天,登交村的群众习惯性的叫“杨主任”。听到他们的称呼,杨荣并不奇怪,因为杨荣所在的单位是登交村的对口帮扶单位,之前和村“两委”、村里的百姓有过数面之缘,那时他们称呼杨荣“杨主任”。现在,他们仍叫他“杨主任”,杨荣心里明白,他们还没有接纳自己。


  初到登交,映入眼帘的是分散的村落、稀少的人烟,这让杨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分散的村落给他的走访带来了困难,稀少的人烟使他全面了解村情显得有点吃力,即便这样,也要始终坚定初心,牢记肩上任务。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杨荣便主动找村干部了解村情,与村民在坝院上、火坑旁、牛圈边拉起了家常,说说春耕、聊聊往年的收获、谈谈群众一亩三分地,一来一去的,逐渐消除他们对这个来自县城干部的“陌生感”。通过和村民摆谈自己来村的一些初步想法和打算,逐步增加了他们的“认同感”。“现在,我们的身份都是‘村干’,都是村里人,往后登交就是我的家。”杨荣说,话越说越多,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亲。


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一道交心谈心.jpg

现在杨荣驻点的登交村


  在一年的驻村里,杨荣坚持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让村干和老百姓都说说“我们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心里的事”,认识认识他这个“杨主任”,也让杨荣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和需求。

  “上级选派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的做法不是做样子,也不是搞形式,而是要求驻村干部要与原单位脱钩,全身心投入到精准脱贫的工作中来。”杨荣说,通过一年不停地走访、慰问、了解,他不但清楚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拉近了干群关系,树立了自己“农村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学会了一些“村里的土话”。


  “杨主任”的“鱼水”情


  驻村帮扶,扎根登交、心跟百姓,要让群众把自己当成“自己人”。杨荣深知驻村帮扶面对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工作难度强。因此,做好驻村工作的思想前提就是要坚定信心,理清思路,以“钉钉子”的精神走进驻村的实践工作中去。


  在2017年“七一”走访贫困户时,下了大暴雨,登交小学附近的路有多处已经垮塌,阻断了驻村工作组的车辆前行,于是他们下车一边把大的石头清理掉,一边还留意上边摇摇欲坠的砂石。


帮助留守老人挑稻草.jpg

帮助留守老人挑稻草


  2018年6月12日,当时杨荣一个人从登鲁下寨开车前往交片走访,快到登交小学对面大塌方那里,天空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了大暴雨,当时自己生怕大塌方,去也去不了,回也回不了,于是就在塌方前方安全路段停车等候并电话告知村支书自己所在的位置,雨停了再继续前往交片走访;驻村走访的艰辛深深地告诉他:一定要坚定信心,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心去解决它,不能退缩。农村是汇聚乡愁的地方,杨荣也是从农村来的,现在驻村也是寻找乡愁,这让他更加坚定信念,生根百姓,携手干脱贫。


帮助80多岁的老人刘合兴门前贴青石板.jpg

帮助80多岁的老人刘合兴门前贴青石板


  在2018年底,贫困户迎来惠农政策“项目自选直补”,杨荣的帮扶户张永付,家中有2个残疾人,为了增收脱贫,张永付在革一冷西村搞起了养蜂业,他一大早便带着帮扶户张永付去革一养殖点采集照片,那时正值冬季,路面结冰,一路来虽然艰难险阻,但最终安全顺利完成了任务,帮助贫困户采集信息获得项目直补6500元;在寒冷的冬天,帮助80多岁的老人刘合兴门前贴青石板;在农忙季节,利用周末帮扶年老且患有慢性关节炎的孤寡老人李光旭插秧,端午之夜和空巢老人李春志夫妇包粽子、拉家常,建立干群浓浓的“鱼水”之情。


  “我虽然生活在县城,但我的父母、祖辈都是农村出身,我现在就是咱登交村的人。”这是杨荣与乡亲们聊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杨主任”变成了“我们村里的杨荣”


  “我们今天开会主要是讨论村里的环境卫生、路况、秋收等情况,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困难都可以提出来。”身穿一件白色T恤和休闲裤,脚穿一双黑色运动鞋,打扮朴素却不失干练,近日,记者见到登交村驻村干部杨荣时,他正组织村民在党群活动室开会。


  转眼间,到登交村驻村扶贫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他深知这里的农民真的很不容易,他们憨厚的脸上刻着生活的艰辛,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有缺少资金缺少技术致贫的,有因学致贫的,有因病反贫的。两年多来,虽然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但是杨荣与驻村工作队都不会退缩和惧怕,他们迎难而上,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真正让扶贫成为造血式扶贫,在脱贫的同时,帮助农民脱愚。


正在联系村民_副本.jpg

杨荣正在联系村民


  两年时间的相处,村民们已经把杨荣看成了“我们登交村的人”。他不仅把自己当成了“农村人”“登交的人”,实实在在的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让村民感觉到他确实是“我们登交的人”。


  如今,在村里,村民们都习惯性的称呼杨荣为“我们村里的杨荣”,彻底的摘掉了城里来的“杨主任”。


  在台江,通过这些千千万万普通的扶贫工作者日常的点滴,展现出他们扎实工作、扎身基层的努力与决心。在他们的不懈坚持下,台江乡村的贫困面貌正在一步步改变。可以说,通过这种精准扶贫,贫困在快速脱离农村,工作组成员也在迅速成长着。在台江有无数个这样的扶贫故事,也是扶贫工作者对未来描绘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