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雷山县 > 正文

贵州雷山:做足搬迁“后半篇文章” 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石含开


  刚刚在黔东南落下帷幕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黔东南州的一系列成果、经验获得了上级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认可评价。


  雷山县作为黔东南易地移民搬迁取得实效的典型代表,在认真贯彻落各项移搬迁措施的同时,在“后半篇文章”上下足功夫,探索出移民搬迁户致富新路子,增加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搭建平台 增强获得感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搬出大山,还要在县城里站稳脚跟,这是所有移民搬迁户最大的心愿,也是雷山县移民搬迁工作的奋斗目标。


  为此,该县强化服务担当,在牛王寨、羊排的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多个门面,优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三年零租金协议,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


  “2018年5月搬迁来的,门面不发一分钱,政府免费送我们做生意,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从西江镇龙塘村搬迁进城的53岁大姐周凤在牛王寨开起了以制作苗族传统服饰为主的裁缝店,以前一家五口在老家没有经济来源,现在每个月也能有固定的2至3千块钱收入,她甚是激动。

雷山县城南羊排易地移民安置区蝴蝶广场


  同时,政府还引进各微小企业进社区、办工厂,使搬迁户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让搬迁群众定下心来、住得下去,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


  “国家政策好啊,我们搬迁到这里,还给我们提供工作。”来自大塘镇干脑村的杨秀芬搬迁到牛王寨后,社区推荐她到县里也茶叶加工厂工作,每个月能拿到3000块工资的她获得感十足、满脸笑容。


  “以前来雷山都是租房住,现在有自己的房子,在家里就能加工做手艺赚钱。”来自永乐镇乔歪村的搬迁户吴胜胡2017年搬迁到牛王寨后,和妻子在家作坊加工苗族服饰,以每套衣服上图案加工250元,每个星期做10多套的效率,做服饰加工给他们带来了丰厚收入。

搬迁户通过培训在家作坊刺绣

让妈妈回家创业农村女性电商创业培训,为搬迁妇女提供就业和创业平台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能够进城来生活,自己有了房子生活也有了动力。” 来自大塘镇排里村的搬迁户余国田搬到羊排安置点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雷山县还通过大力实施 “六个一工程”,实现从培训、就业、产业、帮扶、服务、政策六个方面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多渠道开发本地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参加保洁、养路、管水、护林等工作,实现县内就业3398人、外出务工就业3728人,有劳动力搬迁户“一户一就业”目标,以全面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联动治安 提升安全感


  除了在安置区内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新建便民超市、幼儿园、公厕、休憩亭等各项基础设施,供电、供水及网络也配备齐全,还为移民安置区安排公交车专线。


  同时,为确保搬迁群众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雷山县公安、武警等部门立足职能定位,在牛王寨和羊排安置点强化治安巡逻防控,坚持民警白天、夜间网格化巡逻,提高巡逻密度,最大限度提升见警率,有效预防和震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赢得了搬迁群众的赞许。


  “他们在这巡逻对学生出行特别安全,小区居民有急事也能马上找他们解决,很方便。”羊排安置区的搬迁户余金海说。


  “有他们在,我们也很安心,做什么都放心。”牛王寨搬迁户李鹏飞来自望丰乡荣防村,他告诉记者,以前刚搬到牛王寨里时,邻居家的摩托车和画眉鸟就曾遭到被盗,很是担心,如今有民警巡逻,心里踏实多了。

搬迁群众在茶叶加工厂制作银球茶

移民安置点一侧外景


  “小区有民警,不光水电安全,人生财产等各方面都很安全。”对于2018年6月份从达地乡小乌村搬迁过来的汪炳英,能在城南易地扶贫特色小镇安家,她已心满意足。


  “不怕小偷,很安全,安心多了。”从西江镇乌高村搬迁到羊排安置区的顾承先说。


  除此,还把服务延伸到各安置点的居民楼里,主动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安置小区的移民搬得安心、迁得放心、住得舒心。


  “我们按照网格化管理,每个人负责几栋楼的日常管理检查工作,这么久了没发生任何事情,他们也都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牛王寨安置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文飞表示,搬迁群众有问题反馈,工作人员就会及时的处理。


  “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以提高见警率、见灯率和管事率。半年来两个安置区从未发生群众财物被盗被骗这些情况。” 雷山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李华告诉记者,在安置区,每天分两个班巡逻,每个班20人左右,坚持每条路每个巷道无死角巡逻检查,加强治安防控。


  文化传承 增加幸福感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扶贫、移民搬迁,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搬迁。雷山县将边远群众搬进县城,更把他们的民族文化搬进县城,让搬迁即留住了人心还留住了文化。


  “是党的好政策让大家聚到一块可以一起吹芦笙、唱苗歌,大家团结一心,很开心很幸福。”搬迁到牛王寨的郎德镇杨柳村老人余正贵今年70岁,从小就学会芦笙的他还想要组个合唱团,带领年轻人学吹芦笙和唱苗歌,把苗族文化传承下去。


  除了芦笙、苗歌和服饰上打下文化烙印,在建筑、广场和公共设施上也无不充满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当前,不管是在城西的牛王寨移民安置点还是城南的羊排安置点,红白镶间的楼房、青瓦梁、坡屋顶、飞翘角、雕花窗……所有的建筑风格都是别具一格、极具特色苗族元素。

牛王寨移民安置点

城南移民安置区


  “如果你从高空俯视下来看,它就像一个躺卧着的牛,不管是芦笙广场、休闲长廊还是建筑风格都是结合图腾来建设。”牛王寨党支部书记李将虹告诉记者,牛王寨整体以牛的文化图腾来修建,展示苗家敬牛爱牛的感情,更是苗族精神生命的一种展现。


  “结合旅游发展来打造这个移民社区,让搬迁户的生活更加和美,更加和谐。”城南社区临时党工委副书记邓文兴表示。


  据雷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牛王寨、羊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移民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文旅一体化产业,以实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很多搬迁家庭对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微信图片_20190415204320.jpg

安置区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这里要搞旅游小镇,我想开个饭店和招待所,多赚点。”来自大塘镇南脑村的搬迁户杨忠武搬迁到牛王寨后,一家四口在县城经营起了商铺,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现在每个月也有3到4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很幸福。”来自郎德镇杨柳村的搬迁户金志勇告诉记者,如今政府免费三年提供门面给他做生意,现在自己除了开个小超市做生意,还想等条件成熟,做饭店、烧烤赚点钱,让家里生活条件更好一些。


  此外,雷山县还将就业创业作为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的发展重点,在全员培训、稳定就业、增收脱贫上持续用力,扎实做好送培训、送岗位、送平台、送政策,以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


  “除了发展特色旅游小镇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移民搬迁区的后续扶持和管理,如公共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雷山县生态移民局局长金光翔表示,只有这样,搬迁群众才真正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有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之年,全面小康图景渐渐浮现。自2016年打响易地扶贫搬迁战役以来,雷山县共投入资金13亿元,在县城建成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截止2018年共搬迁4344户17522人,其中贫困户4202户16930人,搬迁精准率100%,易地扶贫搬迁标识率100%。下一步该县将持续做足搬迁“后半篇文章”,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把安置区打造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的旅游特色城镇和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