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凯里市 > 正文

凯里学院第13期(刺绣)培训班学员赴丹寨、昆明考察学习

文/吴天丽 图/吴天丽、向娅华

  

  12月17日至23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凯里学院第13期刺绣培训班课程设置,50余名学员赴黔东南丹寨及云南昆明考察学习。


image001.jpg


  经过22天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培训后,12月17日清晨,师生一行人组成了考察学习队伍,前往贵州丹寨参观万达小镇和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蜡染馆。


  “跳出单一订单困境,让手艺融入产品”


  平均年龄为48.3岁,平均文化程度是小学,还有一部分人是文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凯里学院第13期刺绣培训班的学员们,大都是留守家庭的妇女,平时鲜于与外界交流。如今,在芳佤公司的带领下,她们接手完成一些刺绣订单,但是收益极低,未曾想过将自己的刺绣手艺融入当下市场产品中去。


  在丹寨万达小镇,学员们参观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石桥古法造纸、国春银饰、锦鸡舞、杨芳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这些非遗技艺不仅仅是单一展示,还融入创意产品中去,让产品更具特色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经济效益。





  学员们一边观摩,一边询问店主关于产品制作与销售的系列问题,收获颇多,“我希望回去以后自己也能把想法和创意呈现在我的绣品中。”


  “不仅仅为挣钱谋生,更做心灵家园的守护者”


  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蜡染馆负责人宁曼丽的热情接待下,学员们参观了该公司的手工画舫、染布作坊、产品展厅,并了解了蜡染产品制作的工艺流程及公司的运营模式。


  “买卖就是最好的传承,使用就是好的保护,只有将手艺变成收益,才能让传承人自觉地加入到手艺保护上去”。宁曼丽认为,将传承变为产品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仅让一群没有文化的画娘们走出了家门、挣到了钱,还拓展了她们的眼界,转换了她们的思路。


image009.jpg


  12月20日至22日学员们又分别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以及紫云青鸟创意文化创意博览园的祖氏滇绣公司。在观摩了陶器、玉器、金属器、织物和绘画之后,学员们觉得新奇的同时,更是了解到这些文物的背后故事及制作技艺,让学习“入脑人心”。




  “在回程的车上,学员们不断唱起了同一首苗歌,我们只听懂了‘好’这一个字。学员们告诉我们,她们唱的是感谢国家、感谢凯里学院带她们到外面参观、拓宽认识,这次培训‘好!好!好’!”这让此次带队的凯里学院的老师们颇为感动,“这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哪怕学员有一点点的思想转变,我们的培训都是成功的。”


  “转换观念,让传承带动市场”


  当学员们参观祖氏滇绣公司时,祖氏滇绣创始人祖玉兰不仅介绍了各个绣品的针法特点,还向传承人们强调:“只有转换观念,走出家门,才能养家糊口,手艺这个东西,你拥有了就是拥有了,它不会跑,你自己的作品放在那里不会贬值只会增值,不断地训练好自己的技能才是重点。”


  祖氏滇绣创始人从创始之初就一直让利经济效益给绣娘们,勤快的绣娘一个月收入能上万。此举不仅得到了绣娘以及外界的高度赞扬,也让成百上千的绣娘们愿意跟着她一起共事。“合作社应该把更多的效益分给绣娘,只有她们吃饱了饭、养活了家,才能往下一步谈传承保护。”祖玉兰谈到。






  通过这次学习,60多岁的学员张板亿不无感叹地说:“以前是我们太傻了,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误解你们让我们学习是为了做订单、赚利益。通过这次出行,我才发现带我们出来学习和考察,是让我们有更多的‘见识’。我决定回去就告诉村里人我这次所见、所学,告诉大家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都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