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黄平县 > 正文

黄平泥哨:指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黄平泥哨”的传承与发展

文/图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杨正海

  “以十二生肖为原型,用泥巴捏造成各式各样神态怪异的小动物,画上彩色装,小不过拇指,大不过拳头,生动活泼的形态,栩栩如生的造型……”这是驰名中外的黄平泥哨。

  2019年,黄平泥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应魁很忙,他正在着手准备新年的第一批泥哨制作。

webwxgetmsgimg (3).jpg

黄平泥哨成品

  “今年要结合市场需求,生产更多新的泥哨样式。”陈应魁说。

  黄平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它孕育于二十世纪的20年代,成形于二十世纪30年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得到丰富和发展。

  黄平苗族泥哨以当地优质黄泥做基本原料,通过搓捏、锻烧、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哨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极高的收藏价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黄平泥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重神减形,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具有无穷的韵味。在绘彩上,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一般以黑色衬底,用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色彩鲜明艳丽,装饰别致,近似当地苗族服饰花块,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在苗岭山乡独树一帜。在装饰上,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同当地苗族群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形成独具苗族特色的工艺品。

webwxgetmsgimg (1).jpg

陈应魁给“泥哨”上色

  黄平泥哨与凤翔泥塑、安塞民间泥塑都共同具有“简练、艳丽、变形、夸张、传神”特点,但黄平泥哨却更加大胆,更具传统性和民族性。艺人们在处理作品上大有国画大师惜墨如金的风格,只突出动物面部最有特色的表情,对于身躯忽略不管,仅用三只脚代表,有很强的写意韵味。

  为使“吹之方便置之平稳”,不管飞禽走畜,都是做的3只脚,在设色、绘制方面,黄平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以传统的民族剌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一般以黑色衬底,用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色彩艳丽,装饰别致,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在各地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泥哨造型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每个泥哨下部均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谈起泥哨制作标准,陈应魁告诉记者。

  “大的泥哨由于温度等问题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小的泥哨则需两三天即可,但在造型搓捏上则需更多精力”陈应魁说。

  “做这门手艺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的是热爱,我师从于吴国清老师,也会将这个技艺传承下去。”陈应魁语重心长地说。

  陈应魁制作的泥哨主要销往黔东南各个景区,但由于是传统的手工生产,产量不多,泥哨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我现在带有四五个徒弟,但是如果有想学习的人来我都会教。”陈应魁告诉记者。为了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他除了亲手传授之外,还将泥哨带进校园,带到学堂中去。

  “只有主动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并愿意接受甚至喜欢这门技艺,那么泥哨的未来才更有希望。”陈应魁说。

webwxgetmsgimg.jpg

陈应魁把“泥哨”技艺带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分享

  一方山水养一方文化,泥哨产地所在的黄平拥有富饶的粘地,多彩的民俗风情,泥哨艺人们在生产创造过程中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影响,在制作泥哨时,往往不经意地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加以提练升华为具有地域风格的民间艺术作品。

  黄平泥哨扎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料,又丰富民族文化内涵。黄平泥哨把苗族民间文化艺术浓缩,将民间泥俑和陶俑艺术延伸创造,其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泥哨本身,在灿若星河的民间艺术殿堂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黄平泥哨根正溯源,自成一派,但也因此在传承发展的路上受到了影响。因为生产条件的苛刻,对于从属地域文化的严格要求,黄平泥哨也仅有在黔东南这个地方生根发芽,但一门技艺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时空和地域,如何才能使泥哨得到更好的发展?

  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在为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不懈努力。1985年黄平县文化局与省群众艺术馆在黄平县重安联合举办“贵州省首届民间工艺培训班”,培训省内外各地文化干部。1986、1987、1988三年黄平县文化局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出本县农村泥哨作者60多名。经过培训过的学员,就像一粒粒泥哨艺术的种子,在黄平的大地上发芽、滋长、繁衍。目前,黄平县已拥有泥哨艺人100多人,具有一定传承基础。

  黄平泥哨传承群体一直地发展壮大,泥哨技艺的创新也从未停止脚步。据不完全统计,黄平泥哨现有150 余种,其中,鸟类40种、虫类45种、兽类40种、鱼类13种,两栖动物12 种,每一种动物又分若干样动态,比如猴就有50多种动态,虎有20多种,鸟有30多种。衍生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泥哨妙态横生。

webwxgetmsgimg (2).jpg


陈应魁捏出的未上色的胎体

  黄平苗族泥哨讲究艺术创造,艺术家们在为动物家族续谱立传,同时,他们又像诸多的童话作家那样,借助各种动物的有趣神态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表达感情。

  黄平苗族泥哨大胆采用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为了表现对象的特征,突出其特殊部位,以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使每一尊泥哨都达到了神形兼备、浑然一体的境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黄平泥哨十分具有民族特色,其风格独一无二。”从事民间美术、民间玩具研究的著名专家李寸松先生对黄平苗族泥哨赞道。

  泥哨的发展壮大,也为黄平赢得了自己的名片——“黄平泥哨”。1992年,黄平泥哨被列为贵州省50个乡镇企业名优产品之一;1993年黄平县获省文化厅命名为“泥哨艺术之乡”;2006年黄平苗族泥哨在“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荣获全省第三名。

  此外,黄平泥哨还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经常获得代表地方特色文物参加国际展览。同时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及黄平县文物管理所等国内众多的艺术单位和文博单位的收藏。

  传承还在路上,新的一年,陈应魁在为泥哨的创新思考,他还想多收几个徒弟,想把泥哨带给更多喜爱的年轻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泥哨这门技艺得以传承,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学会这门技艺,并且将在他们的手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