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丹寨县 > 正文

丹寨:“守艺人”绣出指尖经济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通讯员 康莉 杨峰

  

     “我们这些绣娘大年初二就来赶工了。这是广州客人订购的货品,那是本地客人给姑娘出嫁订制的嫁妆礼服,忙得很。”2月14日,农历大年初十,很多工厂还没有年后开工,但在丹寨县嘎闹手工刺绣有限公司里,老板余国敏和绣娘们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忙得不可开交。


  余国敏是丹寨县排调镇岔河村的一位苗家妇女,从13岁开始学习刺绣,如今绣龄已有30多年。她将精力全部用在发扬手工刺绣事业上,已培养出州级苗族刺绣传承人6人、县级传承人20人。


  “我们出生在苗寨里的女人,没有其他本事。但说到刺绣,上到80岁的老奶奶,下到10多岁的小女孩,刺绣都不在话下。既然刺绣能够挣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也一直尽我所能,让更多的贫困妇女通过自己的指尖技艺,进一步发挥妇女在脱贫攻坚中‘半边天’的作用。”余国敏向记者介绍说。


  “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太婆,没有文化,就只会刺绣。这几年刺绣也挣了几万块钱,都存着给孙子结婚用。”正在赶制锦鸡服装的余贵群老人,笑呵呵地跟记者说。


  余贵群是余国敏在村里“淘来”的绣娘,由于余贵群做得一手好锦鸡服饰,是难得的能工巧匠。为了方便进城照顾读书的孙子,在余国敏的邀请下,余贵群来到刺绣厂工作,成了一名指尖技艺受益者。余贵群自信地说:“我从来不问我儿子要生活费,我现在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要是我再年轻十岁,视力比现在好,活做得快,挣得比现在还要多呢!”


  2015年,余国敏成立了丹寨县嘎闹手工刺绣有限公司,几年来,共成功举办丹寨县民族手工刺绣、“锦绣计划”等10 多期培训班,培训绣娘人数1000 多人,带动劳动就业 1000 多人,脱贫人数 800 多人,外出展览展销 50 余次,使公司民族手工刺绣绣法在向社会贡献工艺美术品的同时获得经济收入,前来接受学习技艺的广大农村妇女每月平均也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


  在丹寨县万达小镇景区里,鸟笼、蜡染、造纸、刺绣、银饰等各类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体验馆,都成为了游客们的最爱之处。


  位于万达小镇景区内的欧报浪蜡染体验馆,老板王方周和合伙人杨而报浪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


  “我以前是从事装修行业的,但是从小就对蜡染感兴趣,知道家乡开发起来了,我就和合伙人杨而报浪一起在小镇里开了这家蜡染体验馆,来体验蜡染的游客还是很多的,2018年营业额有28万元左右。”王方周是丹寨县从事蜡染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染郎”,除了热爱,也在传承。现在,王方周也经常把蜡染元素作为室内软装的一部分,赋予蜡染这项古老非遗技艺全新的生命。


  在丹寨县的各个村寨里,都隐藏着造纸、蜡染、刺绣、鸟笼、银饰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守艺人”。就是这群“守艺人”,坚守着一门手艺,并把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还通过挖掘、引导,使当地传统手工艺资源形成特色产业,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能够通过“指尖技艺”在家门口持续、稳定脱贫。


  据了解,丹寨县目前有民族手工艺种类50余种,民间工艺师156人,非遗传承人248人,民族手工企业126个,民族手工合作社17个。丹寨县“指尖经济”共带动全县5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0余人。尤其是造纸、蜡染、手工刺绣、鸟笼、银饰等手工工艺品的发展,紧跟市场需求步伐,打造“云上丹寨”品牌,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逐渐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2018年销售额达到1.4亿元。


  民族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接受。随着丹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手工艺品也得到了较快的传承与发展,“指尖技艺”将发挥出更大的“指尖经济”,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又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