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风骨永留绿水青山间

  留下,是为了更好地离开。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上面两句话,用在张超身上,格外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2018年10月,身为杭州市滨江区临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及后勤保障科科长的张超,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主动申请援黔,首次踏上黔东南这片热土,走进丹寨。

  “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话不多,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丹寨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陆运忠负责接洽张超的挂职事宜,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张超的情景。

  “考虑到他是杭州来的干部,我们起先准备安排他到县人民医院挂职,因为那里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适应起来会比较容易。但他没有接受我们的安排。”陆运忠说。

  面对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却没有接受,到底是何原因?

  “他当时说,‘我在杭州是做社区医疗服务的,到县人民医院没有用武之地,基层条件虽然相对差了点,但离群众最近,我想到基层去’。”陆运忠说,“我们尊重他的意愿,只好改了计划,最后把他安排到兴仁镇卫生院挂职。”

  张超首次进入丹寨开展挂职帮扶工作,为期30天。因缺乏准确的记录,现在已无法回溯他这30天的详尽足迹。

  不过,有一个事实却很清楚:进入丹寨前,在他杭州的家里,尚有一位年老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的妻子也忙于工作,甚少有时间照顾家里。

  已逝的张超,再也无法告诉人们,他是如何安抚好家人,又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境不远千里来到丹寨?

  对于这些问题,他的妻子虞慧华给出了答案:“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就申请去一线,结果没去成。要到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地方去,一直是他的心愿。”

  家人的理解,执着的心愿,促成他踏上了丹寨的土地,也是他婉拒陆运忠等人提议,而到兴仁镇卫生院挂职的深层原因。

  首次为期30天的挂职帮扶,很快结束,张超也回到杭州。但这不是一次彻底的告别,而只是一次短暂的离开,更是又一次回来的开始。

  回到家,与家人相聚才半年有余,2019年5月,张超再次主动申请到丹寨。这是第二次,为期6个月。

  “他第二次进丹寨前,给我打了个电话,一开头就说,‘陈院长,我马上就要回来了’,那种高兴的心情,就算隔着电话,也能感受得到。”兴仁镇卫生院院长陈章见回想起当时情景,慨然而叹。

  此次回来,张超直奔兴仁镇卫生院。

  “他这次来,我们准备给他配个办公室,为他提供一个稍微舒适点的工作环境。”陈章见说,“但他还是没有接受。他说,如果想坐办公室,在杭州就可以,又何必来镇里的卫生院?”

  张超就这样扎根在了卫生院,第二次挂职帮扶的期限还未满,他又主动申请延期2个月。

  期间,即2019年12月,他短暂回到杭州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宜,立马又回到丹寨。一个月后,他第二次申请延期,将挂职时间延长至1年半。

  去而不舍,离而复返,一次又一次申请留下。张超到底为了什么?

  “他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里,让其他人来,又得从头熟悉一遍情况。这里的医院和老百姓还有需要我的地方,还没到离开的时候’。”陈章见曾问过张超的想法,得到这样的回答。

  三次进入兴仁,两次离开丹寨,更有两次申请延期留下。

  进来,是被执着的朴素心愿驱使;离开,是与家人短暂相聚、处理工作事宜,以让家人安心、单位放心,为更好地回来做准备。

  留下,则是想尽自身之力,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帮助当地的病患百姓,助力斩断因病致贫的根子,等着一切都如设想中的安好,就可以更好地离开。

  张超没能如自己所愿,过早地在未竟的路途上离开。

  他人虽已离开,但一名医者的风骨、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却永远留驻在了苗乡侗寨的绿水青山间。

  绿水青山,风骨如兰,恰是如此!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会武 杨光洪 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