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他们体验文化自信

  现在,贵州高铁纵横交错,曾经上海亲戚眼中是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现已成为全国旅游胜地,成为他们眼中羡慕的对象,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也以其独特、珍贵的价值,向世界尽情展示。

  ——童岚

  “尽管我们的电影仍跟全国有差距,但可喜的是,贵州拍摄的电视剧,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生于1969年的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俊介绍,由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拍摄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在全国颇有影响力,“1980年,贵州拍了单本剧《在山岗,在密林……》在央视首播,那是贵州红剧首次全国亮相;同年,贵州与央视拍摄了中国首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上世纪80年代,贵州成立电视剧制作中心,20年拍了300多部电视剧,《黄齐生与王若飞》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雄关漫道》《二十四道拐》《星火云雾街》《伟大的转折》等剧登上央视大舞台,还有红色题材电影《极度危机》《遵义会议》《勃沙特的长征》等。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二级演员童岚出生于1979年,她的父亲是从上海来贵州黄平的知青,母亲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

  每年都要跟随父母回上海过年的童岚依然清晰记得,上世纪80年代,黄平到贵阳需要乘坐一整天客车,还要无数次下车在冰天雪地里步行。春运期间一家3口在火车站候车厅挤出一个空间,经过几天颠簸到达上海。“而现在,贵州高铁纵横交错,曾经上海亲戚眼中是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现已成为全国旅游胜地,成为他们眼中羡慕的对象,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也以其独特、珍贵的价值,向世界尽情展示。”

  1989年生的郑首艳就职于凯里市非遗保护中心,主要承担非遗传承人外出学习培训、传承人业务考核等工作。

  在她收集的档案里,写着的都是非遗传承人从山区走向世界的生动故事。

  读书会上,郑首艳分享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潘柔达拜师学艺和州级传承人杨正英带动全村增收致富的故事。

  “从小跟随老师学艺的潘柔达老人从开始制作芦笙,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他的芦笙已经卖到了国外。”

  “革家蜡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正英,把手艺传给其他农户,她的做法,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中国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十大案例。”在郑首艳看来,他们的事例都诠释着贵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截至2019年上半年,贵州66个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19495处,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89.7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