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黎平县岑鱼村:萨岁故乡 非遗村寨日益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石含开


  黔东南州黎平县龙额镇岑鱼村,贫穷落后曾是外界对这里印象。自脱贫攻坚后,2019年该村已实现贫困户清零,成功出列。这座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俨然焕然一新。


  每当农闲时,当地的村民围就会坐在鼓楼里,有说有笑地唠起家常,他们谈家乡的变化、聊生活的变迁,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道路通畅 脱贫致富有望


  层层叠叠的梯田、盘旋蜿蜒的山路、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古香古色的民居……冬日,走进岑鱼村,毫不敢相信,这个偏远村庄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已焕然一新,不禁为近年来岑鱼村发生的喜人变化而点赞。


  “这一切还是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党的大力支持啊。”说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村支书陆德龙颇有感慨。


  据介绍,岑鱼村位于龙额镇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8公里,地处坡谷山边,全村辖岑鱼、亚库、岑兰、论广、六甲、岑孝6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共有234户1029人,其中,贫困户130户581人。为改变村里的贫困落后面貌,上级各部门连续派出多名驻村干部与当地干群共同努力、决战脱贫,岑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岑鱼村鸟瞰.jpg

岑鱼村鸟瞰

岑鱼村六甲街道



  连接该村2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的3.7公里通组水泥路建成,长度达1790余米的串户路持续得到硬化,安装了170盏沿村寨道路的太阳能路灯,饮水工程、消防工程、电改工程等相继落实完工,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安全出行,还使全村饮水、电网和4G网络全覆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岑鱼村还积极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配备4名保洁员在各自然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美化了村容寨貌。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脱贫了,致富也容易了。”村民陆玉平看着直通到家门口的硬化串户道路,不由感叹。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有法


  岑鱼村总面积4.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25.93亩,其中稻田面积415.92亩,旱地面积10.01亩,因此村里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岑鱼村狠抓住脱贫攻坚机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强组织、兴产业、促脱贫,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发展产业,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亲自种植,就有所收获。”村民吴龙亮十分高兴的表示。


  曾是村里贫困户的吴龙亮,之前家里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600元,通过政策补助,在家里种植20亩韩国美艳朝天椒,每亩产值达65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就达10余万元,仅辣椒种植就使他一家五口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如今早已脱贫的他还想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其他产业。


养猪.jpg

养猪产业

政策宣传.jpg

鼓楼里,政策宣传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除了辣椒,岑鱼村在其他产业发展也硕果累累,2014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全村种植油茶400亩、钩藤309.6亩、马铃薯52.5亩,稻田养鱼51.8亩,养殖生态鸡7555羽、黑毛猪养殖132头、小黄牛41头,覆盖全村119户贫困户,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与此同时,岑鱼村在民生保障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村建有1所全日制小学,在校生都享受到国家营养餐补助,高中以上学历就读学生有39人,其中高中14人、中职7 人、大学本科18人,均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教育补助;2014年以来,全村共实施危房改造54户,易地移民搬迁21户、老旧房整治完成15户,实现村民安居;设有1个村级卫生室,配备1名具备医疗资质医生,全村缴纳合作医疗达92%,其中贫困户缴纳达到100%;在家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贫困户住院医疗补助均达到90%以上。


  萨岁故乡 传承非遗之美


  “我们成立了寨管委,在决定重大事务的时候,事先交由寨民商议,然后再由寨管委开会讨论,最后民主决策。”陆德龙表示,一直以来,岑鱼村六甲寨有不同村寨的群众在此聚居,其中六甲寨居住的是岑鱼村村民,占建寨为岑岜村村民,六甲街为多村杂居区,导致各村群众各自为政,谁也管不到,也不受谁管,曾被称为“黑三角”。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龙额镇积极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机制,在六甲寨推行“寨管委”农村治理模式,“寨管委”下设公益事业、综治维稳、计生与妇女、环境卫生、“萨”文化保护与传承、寨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小组,各小组设组长1名,成员若干名,各司其职,从抓民主管理入手,以民主管理来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岑鱼村,是侗族母神萨岁的故乡。以前,这里没有路、没商铺,收入为零,贫穷落后是外界对这里最深的印象。然而正是这种原始古朴的生存方式让岑鱼成为黔湘桂三省交界侗族同胞祭奠萨岁的朝圣地,这里的祭萨节声名远播,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到此祭祀。祭萨,于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5月,六甲萨岁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甲寨萨岁坛.jpg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甲寨萨岁坛

岑鱼六甲街2.jpg

岑鱼村六甲祭萨活动


  “开展萨岁节,就是为了发展、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侗族文化。”陆德龙说,“萨”和“祭萨”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承保护义不容辞。


  据悉,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附近广西、湖南的侗族同胞,龙额镇“八甲”二十二侗寨的侗族同胞都会相聚在岑鱼村六甲寨,举行盛大的“祭萨”活动。期间,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吹芦笙、举寨旗,齐聚六甲,共请萨焚香、献茶贡食、绕堂祭拜、鸣铁炮、踩歌堂等,以示和睦相处、睦友以信,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岑鱼村坚持传承与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岑鱼村六甲寨被宣为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推进计划;2014年被评为黔东南州特色民族村寨;2017年,成为黔东南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观摩村寨之一,还是第六届黎平·中国侗文化节主要看点之一......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让岑鱼村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脱贫致富、坚定而自信。如今,在岑鱼村,余望远处、山岭蒙密、水田密布、层层叠叠、美不可言,这座曾经的贫困村,不仅传承了古村落的非遗文化,更承载着当地侗族同胞的精神向往与生活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