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学术视野下的贵州非遗品牌建设

  2019年12月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对话暨第二届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交流会,在贵阳清镇市的贵州省旅游学校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以下简称非遗)。此次会议由贵州省文化厅和旅游厅、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承办。此次会议聚焦贵州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共100余人与会,为贵州传统工艺的振兴积极提供智力支持。

  开幕式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主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黎盛翔出席并作讲话,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贵州省旅游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钟东分别致辞。

  黎盛翔在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贵州通过“研培计划”等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出石丽平、王菁、陆永江等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的领军人物,涌现了梵净山苗绣系列、布谷鸟布依系列,侗品源淀染系列等非遗品牌。但是这些品牌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助力精准扶贫的力度还需加强,希望众多专家学者能提出好思路、好办法、好对策,帮助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们创造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使贵州传统工艺绽放出美丽的光彩,为多彩贵州的乡村振兴和美好新未来发挥积极的作用。赵罡宣读了成立“织染绣技艺传承发展”倡议书。此次对话研讨交流活动分为“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非遗品牌建设”“非遗扶贫及创新发展”“非遗保护利用”四大交流环节。

  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

  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对话会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主持,10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非遗品牌建设代表进行对话。首先,贵州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用一段短片给大家介绍“鸽子花”松桃苗绣品牌。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石丽平,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坚定践行脱贫攻坚国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广泛开展苗绣技能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她不断思考将“松桃苗绣”变成商品走进市场,让世人了解苗族,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她认为,民族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首先离不开品牌,打好民族品牌的组合拳,通过品牌的塑造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布依族刺绣传承人韦波给大家回顾了创办布依族服饰加工坊,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的经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黔西南州旅游推介大使的韦波,积极地思考着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谋一条带动发展地方经济、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有效把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永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年幼时因火灾导致她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属四级残疾,可性格刚强、伶俐过人的她没有自暴自弃,努力学习并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她成立了彦婷手工刺绣坊。凭着不懈努力,订单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名的农家妇女、下岗女工跟随她从事手工刺绣,其中8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陆永江不仅使濒临失传的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将刺绣这一侗族古老的手工艺术变成了真正的致富产业。

  苗族银饰传承人李正云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业三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苗银锻制技艺的历程。李正云来自雷山县控拜村,出生在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作为一名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认为民族符号自身的东西不能丢失,三十年的从业之路让他对传统工艺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现在李正云的工作室,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收入翻了很多倍,年创造销售总额1000多万元。他希望像他这样的传统匠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更希望银器不仅仅是苗族的饰品,而是大众都喜欢、都愿意选择的首饰和工艺摆件。

  苗族医药传承人王信梅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传承白苗传统医药(苗族药枕)的故事。王信梅作为白苗九支系的后裔,牢记保护白苗传统医药的使命,将白苗药枕药垫制作技艺注册“九苗益草”商标、申请“九苗益草”专利,用国家法律来保护非遗品牌。

  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金霞谈了自己走遍贵州各地村寨,建立苗韵风采民族博物馆,搭建贵州非遗文化传播的窗口。据金霞介绍,贵州黔东南所保有的苗服各样甚多,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因此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正是基于黔东南本地的苗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也想要为贵州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评议嘉宾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春英、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子怡、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粟周榕纷纷对发言的传承人表示赞叹,分别从自己涉猎的专业角度为非遗传承人代表解答问题并评议分享。

  祁春英谈起对非遗品牌建设的三点看法:一是非遗品牌是精神品牌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生物链,是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符号,传承人要做好传承本职工作,不能丢失自身的民族符号。二是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的关系。三是研究者、传承者、设计师建立共同平台,打造非遗品牌。

  王子怡认为,“品”指物品、商品、品种、品质等广泛意义,“牌”指引领、引导的指示,非遗传承人是自身带着情怀发展非遗,打造本土引领性品牌是非遗品牌建设重要因素。对于非遗,需要这样的民族品牌站起来,起到引领作用。

  章莉莉用四个“六”来概括,即六个非遗传承人,六种传统工艺,六个中国文化品牌故事,六个中国未来发展故事。各个民族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需要一朵民族之花,走进公众。在品牌建设中,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粟周蓉评议说,品牌建设是一条有意义且漫长的路程,需仔细思考如何开展。非遗品牌建设是一个整体性产业链,要在修复文化土壤中,修复非遗产业链,将乡村振兴与非遗品牌相结合。

  主持人赵罡认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是搭建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是研究者、传承人、设计师共同的平台,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逐步培养出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非遗品牌建设

  “非遗品牌建设”研讨交流环节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原处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诗莲主持。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普安县伟鲜布依纯手工服饰加工厂负责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韦波,苏州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等专家出席。

  非遗品牌建设研讨交流环节分为学者发言与专家评议。遵义市绥阳县非遗办负责人田丰永,天津工业大学教师徐伟轩,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手工美术品教研室主任卿斐,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陈钥锟,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贵州日报高级记者王小梅进行发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染织教研室主任王建,浙江省桐乡市文化馆理会理事长哀警卫进行评议。交流学者分别围绕传统医药品牌建设,怪兽牙舟陶品牌建设,农村妇女手工艺品牌建设,漆画品牌建设,非遗品牌宣传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点评专家以理论结合实际、实际检验理论的方式进行精彩点评。

  在非遗品牌建设研讨交流中,引发了学者共鸣焦点,即非遗品牌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坚守,抱团取暖,抱团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些观念,将为今后非遗品牌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及对策。

   非遗扶贫及创新发展

  12月6日下午,“非遗扶贫及创新发展”交流环节由凯里学院教授郭晓节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刘杰,华东地质人文旅游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文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安子航,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理事高级政工师伍忠纲,贵州中医药大学讲师吴晓梅,湖南大学杨勇波,黎平县政协原秘书长胡宪林进行论文发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室杨丽作点评。

  作者发言的标题分别为《传统工艺引领村寨脱贫的施洞实践》《论贵州传统工艺促进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扶贫》《新经济业态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探讨》《布依族传统服饰工艺振兴的路径与方法》《传统的再造: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进非遗,苗绣走出国门》《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及发展对策》《贵州传统工艺促乡村振兴实践》。聚焦议题包括传承奠定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传统工艺品质、扩大市场发展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创新设计、扩大宣传影响、增强生产管理内生动力等。与会学者认为,在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大力发展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传统工艺创新创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非遗保护利用

  “非遗保护利用”研讨环节由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梅主持。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吴正彪首先发言,他从“传承、交融与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拓展乡村工艺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渠道”“民族地区乡村工艺振兴的产业化演变”四方面,对民族地区乡村工艺振兴的实践意义展开论述。他认为只有通过创新性保护和多元化发展,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摸索规律,才能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扶贫、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贵州大学副教授余虹从贵州蜡染的艺术、图案在服装中的表现、服装设计等方面,向与会者分析了贵州蜡染在服装设计中的思考。她认为蜡染艺术在服装上的创新设计,一方面建立在传统蜡染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则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思考设计,让蜡染服装设计再创造能力得到提升,让蜡染服装走进现代生活。贵州民族大学马青青介绍了贵州绣花鞋中的女红传统工艺、鞋垫寓意、鞋垫价值,并在现场播放了鞋垫的制作过程,阐述了贵州绣花鞋垫这一民间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沿河县党史研究室鲁乾亮从竹编史说开,介绍种竹、砍竹、破竹、编织过程,认为竹艺发展应从强化民族意识、强化档案管理、结合乡村振兴、强化调查研究、强化宣传推介、强化环境意识六个方面着力。

  贵州省非遗中心徐霖从苗族芦笙制作、发展方面,介绍芦笙在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芦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礼器,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承载着苗族千百年的历史脉络和民族精神。

  贵州省纪委苏肖雯围绕“不忘初心、找准核心、提振信心”展开发言。她例举贵州省图书馆举办的一系列公益活动、牙舟陶制作等实例,认为贵州传统工艺应从理念、人才、营销、资源、法规等方面,促进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贵阳学院吴祝丽从贵州苗族蜡染工艺、苗族蜡染创新创意设计方面介绍苗族蜡染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她认为创新设计不要一味模仿,要敢于创造,推陈出新,要在多领域多行业中进行不断尝试,刺激市场需求。她认为只有被社会认可,才能体现蜡染产品的价值,从而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生活服务。

  雷山县苗学会唐千武分享他对雷山苗族刺绣技艺及保护传承相关问题的思考。他从苗族刺绣的起源、文化内涵、种类三方面介绍苗族刺绣,并梳理雷山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传承和保护苗族刺绣所做的相关措施和工作。

  雷山县苗学会潘定发针对雷山苗寨吊脚楼的保护传承展开,介绍吊脚楼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并阐释吊脚楼的诸多重要价值。他认为吊脚楼的保护传承,应该建立吊脚楼资料库,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吊脚楼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研究生杨清昌以茂饶苗族云顶村为例,认为苗族木匠文化的传承价值在于传承传统工艺的民族文化、打造工艺产品的旅游文化、塑造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三方面。

  贵州师范大学讲师江明生以“政府在贵州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中的作用”为题,指出了在贵州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中,应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教育宣传、市场规范管理作用。

  评议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晖,对以上十余位论文发言人进行点评,并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产业推动等方面对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提出建议。

  研讨交流会由贵州省非遗中心副主任陆勇昌主持总结。贵阳师范学院教授龙叶先作学术总结,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贵州传统工艺学术研讨会就是贵州传统工艺抓住机遇,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务虚工作。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李安鹏在总结时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有针对性,将对贵州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扶贫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今后传统工艺的振兴,他提出了积极的设想,尤其是工艺品的连锁销售和知名网销等,将是未来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努力推动的方向。研讨会后,参会嘉宾考察参观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苗族银饰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结业成果展、贵州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学员成果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嘉宾们对贵州传统工艺近些年来的发展予以了肯定,并积极提出相关振兴建议。

  (作者单位:赵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周洁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