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安置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李凯

  繁忙的刺绣车间、 敞亮的社区服务中心、绿化亮化小区环境、整齐划一的居民楼……2019年12月31日,在雷山县羊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大家聊家常、谈生活,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我的两个小孩大的9岁、小的8岁,都在安置小区里的县城三小读书。孩子们的学校环境也很好,老师也负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读书容易学到知识,学校还有营养午餐给娃娃吃,国家真的很照顾我们。小区里有诊所有学校,就医、就学等都极为方便。”32岁的王朝明来自达地乡也蒙村古月组,他也在县城从事快送等业务,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他计划换一种工种,让生活更好一些。

  假如孩子们放学了,可是王朝明还没下班,谁来带孩子,孩子的学习问题怎么解决?这些看起来都是问题的问题,在羊排安置小区不是问题。城南社区党工委副书记邓文兴说:“学校管不到、家长没空管,孩子放羊了,‘四点半’现象这个不是小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四点半’学校,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把“四点半”学校办好,雷山县城南社区党工委、团县委从第三小学等学校选派了一批责任心强、负责任的党员教师作为志愿服务老师,按照社区孩子需要,合理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为社区孩子辅导学习英语单词、讲解各科作业、阅读图书、做互动游戏,不增加家长的负担,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雷山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了办事机构,专门负责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和管理服务工作,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除了在安置区内成立社区服务中心,雷山县还在小区新建便民超市、幼儿园、公厕、休憩亭等各项基础设施,供电、供水及网络也配备齐全,方便群众生活。

  “我们小区的管理十分规范,服务中心设有退伍军人窗口、就业就学窗口、社区治理窗口,小区工作人员都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的,搬迁群众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到人。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在每栋楼还设立了微信群,小区群众有事就可以在群里说。”邓文兴介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雷山县以帮扶贫困户实现优质就业、稳定就业为主要任务,多措并举狠抓就业精准扶贫。在小区内设立刺绣车间、藤编技艺车间,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实现搬迁户“楼上住新家、楼下进工场”。在城南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规划布局茶叶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苗族特色餐饮一条街,逐步把城南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成为大塘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之一,对有创业能力的搬迁户,以“0租金”提供创业场地,促进搬迁劳动力家庭稳定实现一户一就业。目前,已实现搬迁人口就业8007人,有劳动力的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率达100%。

  “我们藤编技艺工坊项目纯属手工活,不要很高的技术,熟练的工人每天可以得到200元的收入,走上脱贫致富路。”羊排安置点苗族藤编技艺工坊负责人杨国超说。

  来自方祥乡格头村的杨昌芬一家四口人,分到80平方米的住房,没事她就在刺绣厂里学习刺绣技术,现在她已经相当熟练,培训期间,她每天可以得到40元的收入,她非常高兴。

  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雷山县还坚持搬迁搬文化结合起来,安置小区从风貌设计到环境打造,都最大限度地体现搬出地民族文化特色,配套建设芦笙广场、铜鼓广场、苗家风雨长廊等文体设施和“乡愁馆”,在移民区广泛开展姑妈回娘家、茶艺比赛、芦笙会等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实现人与文化一起“搬”,让搬迁群众不丢“乡愁”。

  “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每到傍晚,铜鼓广场上的广场舞就跳起来了,芦笙广场上的芦笙就吹起来了,热闹非凡,他们吹吹唱唱幸福无比……搬迁的贫困群众也爱上了新家,爱上了移民安置点。”邓文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