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中国美院带着“最炫民族风”亮相伦敦设计周

  都市快报 记者 余夕雯 文/摄 发自伦敦

  位于英国伦敦东区的老杜鲁门酿酒厂,19世纪末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之一,而这个曾经酿酒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时尚前沿的艺术街区。

  当地时间9月19日,2019伦敦设计周在这里盛大亮相,作为备受瞩目的设计盛事,来自全球36个国家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在为期5天的艺术嘉年华期间,尽情展示对生活、对艺术和设计的无限创想。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特邀参展方,参展作品包括艺术品(陶瓷、雕塑、装置);产品(家居、生活日用、灯具、服装、首饰、包袋配饰);设计方案类(建筑);虚拟类(影像、游戏)等,艺术区二楼160多平方米的展位人气超高,很多没打算卖的作品都被观众看中买走了,考虑到展览还要继续,买主们同意在设计周结束后再来提货。

  在这次伦敦设计周中,《都市快报》也强势亮相,刷了一波存在感。

  设计要怎么下乡

  中国美院的这些展品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设计下乡——为社会公益设计。

  你可能会问,设计要怎么下乡?

  “设计下乡”伦敦展策展人、中国美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碧波表示,中国设计一直在聚焦城市化进程,为更好的生活提供服务,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而对乡村来说,设计是雪中送炭。

  近年来,中国美院开展了一系列美丽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型的设计创新实践。

  2017年11月至今,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四川乐山市、浙江象山县、贵州雷山县、网易等合作,协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设计精准扶贫四川小凉山公益计划”“设计下乡协同创新宁波象山计划”“黔东南雷山县非遗文创开发”等设计扶贫项目。协创中心主任王昀教授将“设计下乡”的项目课题总结为“山海·对话”:以青年之眸,行山海对话,承文化之神。

  作为伦敦展总策划,宋建明教授说:作为学习与研究设计的专业人员,面对国家急需的诉求,我们有责任加以思考与应对。

  展览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彝in London”“苗in London”“象in London”,分别对应四川小凉山腹地的彝族村镇、黔东南深处的苗家聚落和浙江象山临海的岛屿渔村,展示设计介入乡村的多种可能,让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探讨这个公益计划。

  服装设计师被彝族纹饰吸引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实践。

  在设计周的VIP专场,美院的展位就已经迎来了超高人气。不少伦敦专业人士——设计师、艺术家、电影导演、画廊主、私人藏家等来到现场,被这个拥有浓郁民族风的区域深深吸引。特别是在听完现场美院学生介绍整个项目的背景后,纷纷表示这太有意义了。

  伦敦埃克塞特大学教授李伯一,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博士,他说,这是一场令他感动的展览。同样点赞展览的还有一位英国本土的服装设计师,在展厅里来来回回,待了一个多小时也舍不得离开,“这些花纹图案我非常喜欢,只知道中国有北京、上海,没想到还有这样漂亮神秘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带着设计师朋友去那里看看。”

  他所说的神秘地方,是四川小凉山峨边彝族自治县,这次伦敦展的重头戏之一。

  美院设计团队的师生脑洞大开,比如将彝族传统刺绣的纹饰提取出来,摇身变成漂亮的时尚丝巾、手拿包;围绕彝族人崇拜的鹰设计了线上表情包、眼罩、书立、胸针等;还有《甘的彝文秘境》儿童绘本与DIY材料包设计、彝族毛毡工艺抱枕、彝族服饰设计等。

  很多样品都被买走了

  与高人气成正比的是高销售。这次的展览,很多都是样品,原本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打算售卖,结果刚一开展,源源不断的买家就上门了。

  吴碧波、徐天鸽、吴越、李艳四人共同设计的“彝族小凉山包”系列,十分火爆,其中的褶皱款单肩包和丝巾,开展仅半天就基本被订购完了。考虑到接下来还要继续展览,买家们同意让包包们挂到结束再来取走。

  有一位来观展的英国先锋编剧,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设计周上花钱买买买,没带现金出门。结果看到这些漂亮的民族风包包就爱上了,直接跑出去取了现金再来买,一口气买走两

  只包和三条围巾。这位编剧阿姨说,她平常出席活动都喜欢穿一身黑,这个色彩搭配黑色很出挑,她很喜欢这种高级的褶皱设计。我问,准备平常出门背吗?舍不得!“这样好看的包包,只有出席晚宴和一些重要场合,我才会背。”

  “其实纹样用的就是彝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而褶皱的设计灵感也是来自于彝族少女的裙摆,但是创意设计之后,就变得很时尚。”吴碧波说,自己完全没想到这些设计在英国会如此受欢迎。

  吴碧波带队一起来的美院研究生们,也在这次展览上收获不少。

  研究生三年级的林希,兴奋地跟同学讲述自己设计的书包刚刚被一位伯明翰画廊老板买走。

  黄能利用彝族符号设计的一系列包袋,徐桂鑫用彝族当地毛毡制作的毛毡坐垫、毛毡地毯,也收获了许多外国粉丝。

  还有朱颜和章闻真合作的彝族月琴线上小游戏。现场桌上摆着一个iPad,上面是月琴的琴弦,观众直接可以在小程序上体验抚琴。

  多知道一点

  这次的美院伦敦设计周项目由伦敦中国设计中心组织并一起参与,“设计下乡”展示的还有另外两个单元,分别是“设计下乡协同创新宁波象山计划”和“黔东南雷山县非遗文创开发”。

  前者主要围绕浙江象山丰富的海洋文化、环境生态、农业生产基地、象山影视资源等,开展设计教学、艺术创作以及设计展演等。

  黔东南雷山县是苗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教师陈赟佳说,这个项目持续一年了,很多设计产品都有苗族绣娘合作,比如她们负责基础绣花,设计师则将这样的图案运用到生活用品中。

  杭州的报纸

  这么时尚的吗?

  在这次伦敦设计周中,《都市快报》也强势亮相,刷了一波存在感。

  展厅中央,300多张报纸被裁剪成条状,通过创意重组,最终变成一个巨型立体拉花爱心装置,大小六个连成一线。爱心的形状,正契合了中国美院设计扶贫初衷。大爱无疆,我们也通过这张本地的报纸,把每一个杭州人的爱心,传递到伦敦。

  这件由快报和美院共同策划完成的作品,给现场的外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版面上不同色彩组合到一起,非常漂亮,不断有人凑近拍照。

  一位韩国参展商特地来看了用快报做的这件装置,然后兴奋地邀请这次美院伦敦展策展人、也是快报装置的设计师吴碧波,一定要去他的展位看看,因为他设计制作的几款台灯,恰好用的就是类似的纸艺拉花技法。“很亲切,这真的是件很棒的作品,想法很特别。”他留下了吴碧波的联系方式,表示今后一定要合作。

  在国际设计界,用报纸作为材料来创作作品并不是第一次,但像这样体量庞大的并不多见。一位美院的同学说,布展的时候最耗费时间的作品就数它了,五六个工作人员一起,必须小心地将它们一一悬空挂起来,还要保持爱心造型不变形。

  最终呈现的效果,让人惊艳。伦敦中国设计中心专家瞿争表示,这样一件作品出现在这个展区,很妙。“媒体是自带社会属性的,以自身优势,投入到这场设计公益行动里,间接让我们这些从事这方面相关工作的人,有很强的助力感。”

  伦敦中央圣马丁首饰学科领头人、Ultra-indigo设计咨询机构创始人Simon Fraser,看到这组“爱心”也是眼前一亮。“当你去参观一个设计展的时候,有些引人注目的是作品本身,而这件作品的魅力在于,不仅仅是它本身,因为它的出现让整个空间都变得很特别。”

  对普通伦敦市民来说,这也是一次很新奇的观看体验,在英国的新加坡留学生Mary拿着手机不停拍装置上的细节,准备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虽然上面都是中文,不知道写的具体是什么,但只要看配图就会知道,一定是与展览有关联的,而且我很喜欢它的形状,像一张张密集的网,把素昧平生的你我都交织到一起,很有国际范。”听说这些都是用报纸版面做的,Mary有点惊讶,“天哪,我还以为这些纸是某个时尚先锋杂志的页面,没想到竟然是报纸,杭州的报纸这么时尚的吗?”

  在英国颇有名气的歌剧导演兼室内设计师Dalia Ibelhauptaite也来到展厅,在“爱心”边上转了一圈,喜欢得不行,“快帮我跟它合影!这些报纸传递出来的信息,把很多不同的文化带到了伦敦。”她眼里的杭州,是个非常浪漫的美丽地方,跟伦敦一样,发生过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

  世间竟有如此美味的东西

  英国艺术家决定找米其林大厨推广竹笋

  除了《都市快报》的爱心装置,在这次伦敦设计周中国美院展区里,现场还有不少吸睛的有趣展品。

  光纤装置传递希望和美好

  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教授林印吉的光纤装置作品《2020》,几乎每一个路过的观众都会停下脚步拍照。数百根光纤像柳条般垂下来,和一个长方形灯箱组成了灯光作品,灯光折射出的花纹是彝族人的常用图样,光的颜色还能随时切换,红蓝紫黄,非常梦幻。

  林印吉介绍,这件作品是在用光传递着希望和美好,“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也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2020年要完成脱贫的任务。这件作品在表达彝族文化图腾的同时,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憧憬。”

  对竹笋惊为天人的

  英国设计师

  这次的“设计下乡”参展艺术家,除了来自中国美院的师生,还有伦敦圣马丁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伦敦扎哈建筑设计工作室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通过自身对乡村,对贫困山区的自然风景、日常生活、民俗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感受与理解,把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围绕地方特色品牌产品设计、解决型设计方案、概念策略研究、艺术装置四种类型的专题设计产品和艺术品。

  英国设计师、社会活动家Kate Sedwell(凯特·塞德威尔)的创意方案“bamboo”(竹子),就是她前往四川小凉山黑竹沟实地探访后产生的想法。她的作品是三张打开的卷轴,纸张是用竹子做的。有意思的是纸上的内容,洋洋洒洒铺满整张纸,她用英文诚恳讲了三件事:黑竹沟的竹笋好吃;吃竹笋好处很多;竹笋的几道菜谱。

  杭州人民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不就是笋吗?然而在英国,笋很少见,甚至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吃过笋。所以,当Kate在黑竹沟第一次吃到竹笋后,瞬间被折服:“世间竟还有如此美味的东西!”

  Kate说,她想要做的,就是推广竹笋,让更多外国人能品尝到黑竹沟竹笋的美味。“这个方案很好落地,不需要原住民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又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国外网站搜了很久,Kate只找到了三四种简单地烹饪竹笋的办法。她决定,花一年的时间编辑一部专门的黑竹沟竹笋菜谱,找英国顶级的米其林大厨一块来完成这件事,“把黑竹沟的笋变成一种奢侈的高级食材,因为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

  和伦敦扎哈建筑设计工作室一起设计彝族民宿

  眼下,民宿异常火热。彝族小凉山的设计改造计划里,也包括民宿建筑设计。伦敦著名的扎哈建筑设计工作室和中国美院建筑设计团队共同操刀,设计了近十款民宿改造方案。竹叶婆娑、水流潺潺,一面是山一面是村落,一边是梦一边是现世,室内的设计又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这样美好的民宿,谁会不向往呢。

  很多观众都很关心,这么好的设计方案要如何落地?“小凉山彝族自治县设计精准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吴碧波说,这个项目就是设计师、艺术家从社会责任和设计担当出发,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当地品牌带来更好的效应和生活体验,这正是设计价值的实现。至于如何落地,欢迎社会各界来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