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凯里:文化传承让“新市民”留住乡愁

文/图 通讯员 蒋武刚


  “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共建美好新生活!”,在凯里市上马石移民社区,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浓浓的感恩之情迎面扑来,一幅幅描绘生动的宣传画,随处可见的感恩标语,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蹈《大红枣儿甜又香》.JPG

舞蹈《大红枣儿甜又香》


  有了新房子,还得要有文化渲染、精神文明的提升,上马石移民社区自建设以来就实施亲情安置,采取“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的群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将安置楼房用原迁出地名字命名,如上马石安置点设有“台江楼”“万潮楼”“三棵树楼”等,各民族生活习俗依然不变,左邻右舍依然熟悉,家里家外还是浓浓的家乡味,增添了各族移民群众的亲情感、归属感。同时,社区还建设了乡愁馆,将各民族搬迁户旧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进行集中展列,让搬迁群众搬进新家、记住乡愁,在新环境、多民族交织生活中感情依然一切如故。


  “儿子、儿媳妇都到市里工作去了,现在每天带着孙子来广场上玩,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到广场上来既可以跟原来我们村里的寨邻聊聊天,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文艺活动,感觉比在老家生活有意思多了。”正抱着孙子在广场上散步的李阿姨笑呵呵地说到。一旁,半圆型木凳上的老人、妇女们正坐在闲聊、“摆门子”或刺绣,像这样热闹的景象在上马石移民社区民族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成为一道别致风景。


  文化氛围是依托、更是乡愁,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免费畅享“文化大餐”,凯里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统道德传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学习载体,始终把传统文化、党建文化、新时代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内涵“融”入安置点,“刻”在安置房上,“绣”在搬迁贫困群众心上,着力打造有文化、有故事的安置点。通过举办“议变化 颂党恩”主题党课、主题文化活动,创作《搬到凯里幸福来》等移民主题歌曲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各种惠民政策,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斩“穷根”,中国传统文化搬进安置点留住文化的“根”,发扬传承、紧跟时代、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异曲同工的美景正逐步凸显。


  在上马石移民社区“新市民”王太凤家中,一副新房、旧房的对比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她家原来的老木房已经有些倾斜,再加之是修建在斜坡上,长期住的话十分危险。在党委和政府的好政策下,王太凤一家五口人于2016年从台江县排羊乡岩寨村搬迁到凯里市上马石移民社区,现在丈夫在外务工,王太凤在家负责照看三个孩子,在照看孩子之余,王太凤还到移民夜校参加培训,学会了银饰加工的技术,在家里就能工作,一月能挣到1500余元补贴家用,孩子也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对于王太凤来说真是一举两得。


新市民王太凤.JPG

上马石移民社区王太凤的新家


  “真的很感谢党委和政府,给我们机会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还让我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让我得到了在城里就业的机会,而且社区里经常举行一些唱歌、跳舞之类的文艺活动,让我长了不少见识。”这是王太凤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肺腑之言,更是在党委和政府的好政策下,过上了好日子的感恩之言。


  近年来,凯里市积极将民族文化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各个安置点,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特色手艺,发展民族刺绣、蜡染、银饰、芦笙、鸟笼等传统手工艺产业,使“新市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据了解,凯里市还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按照移民群众的民族文化习俗开展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截至目前,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春节迎新春文艺活动,累计参加活动人数达2万余人次。成功举办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小区2018年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制作的《春天移民之路》微电影入围“2019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五届‘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正是一系列的“文化大餐”让“新市民”在城市住得安心、住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