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返乡喜看新变化】黔东南:拴心留人好环境 把心扎根在故乡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石含开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有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习以为常,感觉不到新奇所在;有些人对家乡的点滴变化,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近年来,黔东南通过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移民搬迁、返乡就业创业等方式营造栓心留人好环境,让返乡百姓倍感自豪和骄傲,还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谈变化、说感受之时纷纷为家乡发展建言献计,把心扎根在故乡。


  公路通了观念也变了

  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别具一格的木质楼房,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走进黔东南各县市区的新农村,浓郁的新时代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这么长时间没回家,没想到村里变化这么大,以前去城里要2个小时左右,现在去只要十几分钟。”对于家乡的变化,24岁的岑巩县大有镇汤江溪村村民雷定好深有感触。

  “以前读书都是翻山越岭,一旦遇到洪水或天气变化,就不可能到达学校,现在好了路通了,上学也方便,安全更得到了保障。”雷定好告诉记者,2017年从江西科技学院毕业后通过招考如今在新疆喀什地区任教,难得回家一次,如今想回家任教。

岑巩县“组组通”硬化路已经全部完成基本路面建设 (岑巩县宣传部供图

公路网延伸到村到组到农田(龙登柱 摄)


  “看到家乡变化这么大,我还是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村里的变化使他满脸洋溢喜悦笑容,随着“组组通”建设,硬化公路也直接通到了家门口,如今他所在汤江溪村许多人家都盖上了新楼房,部分人还买了小车,村里还培育发展了700亩脆冠梨,300亩花椒,产业发展正酣。

  “现在路好了,方便多了,打算养殖土鸡,还想种蔬菜。”大有镇中洞村村民石登宝曾在家养殖过鸡、鸭、猪、牛,但由于交通不便,最后都以失败告终,40多的他不得不选择了外出务工。如今“组组通”公路也修到了他家门口,在外出务工5年的他打算回乡重操旧业继续发展种养殖业。

  公路通、产业活,一路通、百业兴。雷定好、石登宝发展观念的改变,得益于岑巩县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的推进,自2017年以来,该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实施通组公路硬化745.153公里,辐射区域人口53631人,其中贫困人口15399人。

  据了解,2018年黔东南州拟投资17.88亿元,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4469公里,不仅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也为山区里的百姓带去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组组通”公路也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路、小康路和幸福路。


  搬进来了就不想走了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改革春风,黔东南各地人民易地移民搬迁如火如荼,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几年我在雷山都是租房子住,一年下来房租发了不少钱,现在有移民搬迁房子了,节省很多钱。”吴兴江是雷山县望丰乡乌这村村民,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初从村里搬迁到县城区的羊排移民小区,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在县城租房子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现在搬进了移民安置小区居住,节约了开支,生活条件也好多了。

雷山县牛王寨移民安置区(石含开 摄)

雷山县羊排移民安置区(李丰杰 摄)


  “现在用的是干净的自来水,住的是舒适的安居房,干净整洁又舒服。”吴兴江高兴地说:“搬进来了,就不想走了。”

  或许在大多数百姓印象里,昔日的家乡,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木质房屋遇到刮风下雨重则倒屋轻则漫房,房前屋后冷冷清清,没商店没路灯了;而如今的家乡,柏油路纵横交错,路上车辆来往穿梭、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崭新楼房拔地而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有了新家今年就不打算外出打工了,想就近务工。”

  在锦屏县潘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从该县启蒙镇流洞村岑果组搬迁来的吴礼登告诉记者,他们岑果小组已经整搬迁到了现在的新移民小区,自己常年在外务工,如今搬到城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县城找到能维持家庭生活的工作。

新建成的锦屏经济开发区琴凼万人安置区。(欧一敏).jpg

 锦屏经济开发区琴凼万人安置区(欧一敏 摄)


  “现在国家政策好,送房子给我们住,在城里各方面都好都方便。”吴礼登告诉记者,在他老家,距离镇上10多公里路,距离县城又是30多公里,做什么都不方便,现在的移民小区,不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春节期间还开展了各种文艺活动、年味十足。

  “搬到这个小区来环境优美,道路全部硬化,正在绿化,正在开发,现在我们不想出去了,只想在家找一份工作。” 锦屏县敦寨镇琴凼安置区返乡民工杨永灿表示,现在家乡有自己的工业区、有工厂、有创业项目,加上国家好政策,发展潜力很大,旁边的亚狮龙体育用品厂正在招工,想到那儿就近就业,能够照顾家里面老人和小孩。

  2018年,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4513户1037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355户98044人,共建16个安置点,除麻江、施秉、剑河三个县无安置任务外,其余13个县市均有安置点。日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已全面开工,建设住房25878套,项目已完成搬迁入住5105户20532人,占全州总任务的19.8%。


  环境好了生活会更好

  游子归,家焕新颜;乡情浓,乡音未改。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欣喜之余,更期待回乡创业发展,用自己的双手,用辛勤的汗水,让故乡成为实现梦想的地方。

  “过年回家看到,每个村都通了水泥路,路边停的小车也很多了,像油茶、钩藤等产业也在慢慢的兴起。”从江县庆云镇培岩村石秀红表示,电商这块变化很大,自己也想在家就业和创业。 “每年回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村里刺绣发展得也蛮好的。相信有产业带动,家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雷山县永乐镇坝子村,离巢在外打拼的潘皇忠返乡与家人团圆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组组通”建设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和发展新活力,重新燃起了“回巢”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梦想,在村里发展养牛产业。

  “变化很多,现在路通了,准备逐渐规模还要搞大起来,希望招些老百姓到这里工作,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潘皇忠说。

铜关绣娘正制作刺绣:铜关村绣娘用自家的针线一针一线在绣布上认真勾画各种五颜六色的美丽图案,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气氛欢快轻松。.jpg

黎平县铜关绣娘正制作刺绣(杨代富 摄)


  这几年,在黔东南,像石秀红、潘皇忠一样想在家乡就业创业的乡亲越来越多了。春节期间,记者在黔东南各地的城乡间穿梭时发现,很多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门前小车排列,而县城的大街小巷,也有不少归乡人和他们想法一样,在家门口找个工作,再买套房,从此留在家乡生活。

  “现在家乡有这么好的政策环境,只要待遇不错就不想出去了。”在上海务工近8年的黎平县德凤街道构洞村青年潘龙刚和记者聊道,过年回乡之前就看到家乡企业很多,也开始打听黎平县有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或有没有好的创业项目。

黎平县2019东西部招聘会现场 杨代富.jpg

黎平县2019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 (杨代富 摄


  据了解,从今年2月初开始,黔东南陆续在州、县电视台、报刊、公众号等媒体密集滚动发布招聘会信息,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月12日至19日,黔东南各地春风送岗,为返乡群众提供千企万岗选择,几天的招聘会,吸引了近4万余名群众前来求职应聘。

  为营造拴心留人好环境,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就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共举办培训班53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034人。组织开展就业扶贫定向招聘、专场招聘等活动77场次,为求职者提供岗位12.02万余个, 达成就业意向1.1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