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夏秋攻势】苗乡侗寨 鏖战正酣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凌忠云


  产业扶贫,是黔东南脱贫攻坚路上的一把“利器”,是确保2018年全州完成减少贫困人口26.21万人的重要抓手。


  2018年是黔东南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黔东南麻江、施秉、镇远等6县贫困发生率要下降到3%以下,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8月初,黔东南州全面启动全州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脱贫攻坚战役进入决战阶段。借黔东南州第三季度新闻通气会召开之际,当代贵州黔东南记者站采编人员步履不停,走访了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四个县,见证四县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致富之路。


  麻江:小蓝莓的“大融合”发展之路


  走进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眼前一片山峦含翠,宽阔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远处。山连着山,山里的蓝莓却连接着游客与农户。


  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始于2000年,历经18年发展。蓝莓产业作为麻江特色优势产业,被选定为“一县一业”主打产业,该县提出整合建设麻江蓝莓全产业链项目,使之成为全县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最坚固阵地。


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汪朝伦   摄).jpg

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汪朝伦 摄)


  通过种植蓝莓、土地入股、园区务工、就业等方式,当地农民的致富路呈多样化趋势。而依托深厚的蓝莓产业基础,麻江县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依托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该县积极发展蓝莓生态旅游、状元文化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实现蓝莓产业高起点、精品农业和精品休闲业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1.43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6.7%。


  来自麻江县蓝莓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蓝莓种植面积5.8万亩,7个乡镇(街道)均有覆盖,并涉及46个村,近4000户农户。30亩以上有一定规模的蓝莓基地有116片2.3533万亩,每年吸纳就近就地务工人员2000余人,年务工收益8000元以上。


作品名称:《摘蓝莓》---杨春岚--- 拍摄地点:麻江县龙山镇蓝梦谷.jpg

农户在蓝莓基地里务工(杨春岚 摄)


  为让更多群众分享融合“蛋糕”,实现有效脱贫,麻江正按照“互动三区、融合三产、链接三方、实现三变”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运用 “转移安置、转移就业、转移扶持”的易地脱贫工作法,搭建项目利益链接贫困户的平台,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黄平:吊瓜堪比“黄金瓜”


  黄平县谷陇镇山凯村的吊瓜种植基地里,吊瓜棚上挂着拳头般大小的果实,一个紧挨着一个,这是黔东南州农委对口帮扶谷陇镇,助其发展产业的另一个主角。


  眼下,正是吊瓜成熟的季节,瓜农们也将迎来大丰收。


  按照规划,黄平县谷陇镇吊瓜高效种植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核心区种植规模1000亩,总投资566万元,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


  作为项目建设责任人之一,正是有了“变荒地为宝地”的闯劲,黔东南州农委挂职干部、黄平县谷陇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杰和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团队一起,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把吊瓜种成了“金瓜”。


  “100亩的山地,我们的架面面积可以达到120亩至130亩之间,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陈杰说。


  陈杰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吊瓜是一年投入多年收益,第一年,一亩地从购苗、搭架子以及日常的花费等,只需要3千元左右,之后的五年就只需花点人工、肥料钱。今年是第一年,预计一亩的产量达到200斤,毛收入3000多元,第二年开始一亩地就会有300斤左右的收成,按照保底价收购,一亩地有5000左右的收入。“当然也有一些管理好的农户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400斤,亩产值达到6800元。”陈杰说。


  据了解,园区形成了以龙头公司为主导,统一种苗、技术,统一回收、加工、销售的生产经营方式。


  通过项目实施,黄平县谷陇镇吊瓜高效种植农业示范园区预计每年可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费、利息及分红合计119万元,按照每户3人,3335元人均脱贫标准计算,可以带动119户357人脱贫。


  施秉:一门两父子,都是“好参手”


  施秉是全国知名的太子参种植基地,这里每年产下的太子参,占了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施秉因此也成了国内知名的“太子参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有许多的种参大户和种植高手,今年只有20多岁的况江和他的父亲况声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2006年,况声伟的儿子况江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商量之后,就决定跟随父亲种太子参。


  跟随父亲干了两三年,况江也成为了“好参手”,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不亚于其父,渐渐地,父亲把种参的主导地位让给给了他,况江唱起了“主角戏”。


  近些年,太子参的价格进入了一个平稳期,况江稳打稳扎,种植面积都是上百亩。到今年,他捆绑了几户贫困户,发展了200多亩。预计产量将达到40吨,产值400多万元,其中纯收益预计有100多万。


  况江及他捆绑的贫困户,只是施秉县中药材种植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企业带动、土地入股、务工培训等措施,施秉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至201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2.8万亩,其中太子参8.5万亩,中药材上市交易量4200吨,产值7.8亿元。种植农户也从10余户发展到了1.65万户5.78万人,同时带动贫困户4050户16200人,辐射带动周边县市5000余户。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施秉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镇远:“烤烟+N”实现产业新发展


  烤烟种植作为镇远县羊场镇的支柱产业,成了当地农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分管烤烟的羊场镇人大主席蒲树华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共修建烤烟育苗工场3座,烤烟棚380个,烟路180公里,烟水配套设施11处,同时还配备了520台农具。


  据悉,羊场镇烤烟从1996年的900亩发展到如今的12400亩,产量也从不足10万斤发展到现在的285万斤,总量占到了全县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实现产值3800万元。


微信图片_20181001115841_副本.jpg

镇远县羊场镇半屯村的烤烟收购站,一片忙碌的景象。(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凌忠云 摄)


  在羊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剑眼里,羊场镇是名副其实的老烟区,烤烟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了该镇一项成熟的产业,但是,这项成熟的产业也正在转变为“夕阳产业”。


  紧扣产业总体布局,为烤烟产业寻找新的“替代品”,羊场镇还将在多个产业迈开步伐。


  在金盆村党建扶贫基地,100亩的辣椒已过了盛采期,但依然能看到不少群众在地里采摘辣椒,每采摘一斤辣椒,就有5毛钱的收入。“目前100亩的辣椒已经销售了15万斤辣椒,直接带动1500人就业”。范剑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有外地客商对羊场辣椒产业非常看好,准备进入该镇发展2000亩的辣椒种植基地。


  纵观全镇产业发展格局,如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加快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助力脱贫攻坚?羊场镇给出的答案是:烤烟+N。所谓N,就代表了多种产业,其中最为重要和最有优势的就是发展茶叶、生态稻米、食用菌、农文旅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