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六盘水 > 正文

“五强五心”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谌晗 通讯员 邓刚


  钟山区水月园区易扶安置点自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安置了金盆、保华、木果、青林4个贫困乡镇群众588户27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2户2696人,占比97.3%,目前已登记搬迁入住完成,入住率100%。安置点建设以来,钟山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组织工作路线,对照“一构架三清单”及和谐活力两个社区建设标准,以强化“五大体系”建设助推“五心社区”打造,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强化基层党建,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钟山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组建了“区级领导小组统筹抓、社区工作专班主体抓、居委会党支部具体抓、组长楼长包干抓”的“四级联抓”组织体系。区委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易扶搬迁安置点基层治理领导小组,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指挥部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制定了钟山区“一构架三清单”体系。


  2018年12月以来,共召开7次专题会对安置地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安置地党委组建基层治理和党建工作专班,坚持“抓具体抓深入”,确保易地扶贫安置后续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三是在易扶安置点成立幸福里居委会党支部,组建居委会,坚持强中选强、优中选优的原则,选配8名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两委”干部,并将工资待遇纳入村(居)干部专职化管理。同时,坚持“党建带群团建”工作思路,成立了工会、妇联、健康养老、邻里互助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组团式服务,推动党群互联共建。四是按照“定岗、定人、定责、定任务”的模式,设置4个网格和2个楼栋党小组,实现“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委会+居民小组+志愿者”上下衔接服务网络,确保每一名搬迁群众都纳入网格化精细管理。


  强化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保障上“住得放心”


  围绕搬迁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搬迁安置地“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两个阵地,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质量,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完善公共服务阵地,按照“普惠性、保基本、标准化、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三大转变”。


  社保事务从“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建设以户籍、就医、民政、社保等9个窗口为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大厅,配备10名人员坐班服务,实行窗口前置、服务前移,确保社保事务就近办理,打造“一站式”服务更加方便群众。教育教学从“要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建设完成1所5120平方米、可容纳500名学生就学的幼儿园,配备教师3名,目前已开班2个,49名幼儿入园接受教育。


  同时,整合区十二小、十四中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763名中小学生全部就近就学。看病就医从“我要健康向享受健康”转变。建设300平方米卫生服务站,配备基本医疗设施,安排4名医护人员24小时定期开展送医、送诊、送药服务。联合区人民医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政策,有效避免了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此外,不断完善社区服务阵地。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活需要和文化需求,加强设施投入,保障民生服务,增强群众归属感、提高满意度。生活设施更便民。盘活安置地临街空房15间,建立农贸市场和餐饮店,同步引入“E惠超市”,工会每年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1000元购物卡,满足群众基本生活所需。文娱设施更乐民。配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室、棋牌室、按摩设施、阅览室一应俱全,让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有去处、有设施、有人气,特别是让373名搬迁老年人老有所养,尽享天伦之乐。


  强化文化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


  搬迁群众自发组建4支文艺队伍,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移风易俗教育和自主创新教育”三项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感恩教育展新颜。搬迁群众自发组建山歌队、快板队、舞蹈队、小品表演队,通过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创作20余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颂写了30余首歌颂党恩的诗词,编写了10余个脍炙人口的快板小段。


  移风易俗教育树新风。安置点成立了“品味农耕文化园”,从搬迁群众中收集各种古老农具、生活用具、手工织品和民间乐器,让搬迁群众怀揣念想留住乡愁、展望未来融入城市。金盆乡搬迁户王荣秀组织7名留守妇女组建“巧娘工作室”,按照订单需求制作苗族刺绣、蜡染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既解决了就业,又传承了文化。


  自主创新教育换新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期开展“融入新风尚,争做文明人”宣传教育,使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市民”生活;设置“苗医健康理疗馆”,邀请有多年苗医经验的老中医王俊坐诊看病,免费为群众开展推拿按摩和传业培训,传承中医文化,帮助搬迁群众学习一技之长;配套设立了“妇幼之家”“青年之家”“青创汇”等活动阵地,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刺绣”“创业创客”等课程培训,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儿童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等公益场所,开设兴趣爱好班级,切实为务工群众解决照顾子女、辅导子女的后顾之忧。


  强化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生活上“过得安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搬迁居民自发组建“四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居民自治,确保安置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组建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15名有热情、有责任老年人自发组成服务队,自愿协助管理“品味农耕文化园”,宣传引导居民崇尚文明新风,共同参与居民自治。组建环境卫生志愿者服务队,24名文明卫生户、留守妇女自发组成服务队,引导群众开展“三新一清洁”活动,对辖区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打扫,监督和管理搬迁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营造整洁文明的生活氛围。组建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86名搬迁群众自发组成服务队,24小时对小区治安进行不间断巡逻。在人防的基础上,安装高清监控探头67个,实现24栋楼51个单元安全监控全覆盖,营造搬迁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组建文化宣传自愿者服务队,由搬迁群众自发组织成立“幸福里文艺表演队”,围绕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利用山歌、舞蹈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好、感恩党中央好,激发内生动力,发扬奋斗精神,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强化就业培训,让搬迁群众发展上“充满信心”


  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安居乐业,重点在推动搬迁群众“五项就业”上下大力气,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成、有钱可赚。用好公益性岗位促就业。利用保洁员、劳动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家庭困难户就业11户11人,确保搬迁稳定。用活自主创业促就业。动员有一技之长24户24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抓好劳务输出促就业。积极与区就业局联动,收集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向广州、湖南等地输出务工人员98户129人,促进就业增收。统筹周边务工促就业。与周边企业达成用工协议,利用居委微信公众号、创业就业微信群、宣传栏等方式发布用工信,解决临时就业安置272户876人。抓实技能培训促临时就业。通过整合各级培训资源,开展家政、电工、鞋帮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培训4期,解决就业86户86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目前,通过抓实“五项就业”,搬迁群众中510户1162人劳动力中已解决就业491户1126人,户均就业97%,人均就业96%,每户每月就业增收达2000元以上。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