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云岩区 > 正文

白云区“老三届”干部促成白云公园诞生


在赵兴民的提议下,白云公园于1986年建成并向民众免费开放。


  文/都市新闻记者杨郦晶


  他叫赵兴民,是贵阳市白云区“老三届”。1967年,他作为回乡知青加入白云区艳山红公社麦架大队。为了抗旱保收,他四处筹钱购买水泵房变压器,当年生产队粮食丰收。


  解决了吃饭问题,他又想着解决大家的钱袋子问题。1972年,他牵头开办了红炉加工厂,号召大家打铁路轨道上用的道钉和抓钉,麦架一时间成了“铁匠街”。


  饭吃饱了,荷包鼓了,老百姓又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时任白云区艳山红乡党委副书记的赵兴民提议将云春水库边的土地征收过来建个公园。1986年,白云区第一个公益性的公园基本建成,并于1988年正式对市民开放。


  改装抽水泵让生产队大丰收


  1966年,赵兴民作为贵州红卫兵小将代表去北京两次,见到了毛主席。“第一次去的时候,妈妈流着泪借来15元,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双解放鞋,还剩三元路费。”赵兴民边回忆边感慨说,当时家里太穷了。第二次去北京是在当年10月,赵兴民说,他当时只穿了一件单衣和一条薄裤就上了火车,在北京幸亏遇到一位军人给了他一件军大衣才“没受冻”。


  1967年,年仅17岁的赵兴民作为回乡知青,返回白云区艳山红公社麦架大队大坝生产队,任生产队记分员。


  1967年,白云区天气持续干旱少雨,眼看水稻叶子枯黄,丰收无望。“穷怕”了的赵兴民撬开水泵房大门,找来省冶金学校两位老师,将一个废弃的水泵改装,自己四处找人凑了2000多元钱买来新的变压器,最终修好了水泵。


  “当年麦架大队15个生产队,只有我们的粮食增产30%,每人每年分到粮食700-800斤。”赵兴民说。


  干副业打道钉农民收入翻了6倍


  1970年,正值“一打三反”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当时农民不准到集市上卖鸡蛋,生产队也不能拿鱼到集市上卖。”赵兴民说,当时农民不准搞副业,给他们的兴业激情泼了一盆凉水。


  直到1972年,时任白云区艳山红公社麦架大队副业主任的赵兴民牵头在麦架村老街开办了红炉加工厂,主要生产铁路轨道上用的抓钉和道钉,吸引了200多个村民参与。


  “这个活路,成本低,挣得多,制作工艺简单,大家在家里面就可以学着打。”赵兴民说,当时生铁进价5~8分钱一斤,生产出的道钉可以卖到850元一吨,抓钉560元一吨。


  当时,我打听到位于黔灵公园旁的铁五局,急需200吨道钉和300吨抓钉,于是马上拿到了第一笔订单。


  “这笔订单让每人平均增收两角钱,相当于增加了一天的报酬。”赵兴民说,农民干副业的收入通常是干农活的6-7倍,大家积极性很高,麦架成了当地闻名的“铁匠街”。


  工矿区的明珠——白云公园诞生


  1972年,赵兴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赵兴民拿到公社2个名额之一,参加全国农业经济管理员考试,他通过了考试,转为正式国家干部。1980年12月,赵兴民任白云区农林水利局农经股副股长。


  回忆当时白云区的城市面貌,赵兴民说,在他印象中当时白云区区属企业仅有翻砂厂、印刷厂和砖瓦厂。


  有一天,赵兴民带着孩子准备坐车去贵阳市区玩,他看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父母带孩子去河滨公园。当时他心想,如果能在白云区建一个公园,大家就不必往贵阳市区跑了。


  说干就干,本着为后代造福的初衷,赵兴民排除阻力,1986年,选址在云春水库边上的白云公园基本建成,免费对民众开放。公园占地605亩,有小阁楼、大型足球场、露天广场,白云区居民有了一个家门口休闲的好去处,白云公园成为工矿区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