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修文县 > 正文

修文县当代“愚公”无私奉献 九十老人演绎别样人生

 ——记抗战老兵刘钦向


文/通讯员 李忠玉


  初夏时节,天空飘着丝丝细雨,细腻而柔和。


  温柔微凉的雨丝,落在一个正在给花朵修枝的老人肩上,轻薄无声。老人一边打理花枝,一边喃喃细语,“这个季节须得这样朦朦细雨,才能‘润物细无声’,万物滋长。”


微信图片_20190515091505.jpg

刘钦向向记者介绍他的养花之道


  这位老人便是修文县92岁的当代“愚公”刘钦向。虽被当地人尊称为“刘老”,但他似乎一点也不老,每天种花植树、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退休30余年来,刘老正如初夏时节的丝丝细雨一样,润物无声,积小善,成厚德,以满腔炽热的情怀,倾心演绎别样人生。


  “小同志,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呀”


  初见刘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让人很难把他和92岁的高龄联系起来。


  刘钦向其实并不是修文人。1927年,刘钦向出生于河南密县。1942年的一个夏天,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刘钦向和村子里几个小伙伴一起连夜逃离了家乡。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在一个叫王武的密林大山找到了八路军,从此开始了抗战生涯。刘钦向先后当过通讯员、侦察员、侦察参谋、营参谋长等职务。


微信图片_20190515091627.jpg

刘钦向年轻时的老照片


  解放后,刘钦向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贵州桐梓县、修文县工作,直到1985年6月,从修文县工商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离休干部。


  “当时打鬼子的时候,整天与鬼子周旋。因为怕鬼子发现,经常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即使睡觉,衣服鞋子都不能脱,枪弹不离身。冬天再冷也不敢烧火烤,更不敢烧火煮饭吃,饿了就吃野果、野菜、树皮,就怕鬼子看到火焰和烟雾发现我们。”回忆起当年抗战的峥嵘岁月,老人百感交集,“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战友们不顾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现在不但要把我这份工作干好,要把战友们的那份工作也捡起来干好。为什么呐?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胜利,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小同志,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呀。”


  “老百姓高兴了,我也满足了”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是刘钦向老人一直奉行的宗旨。


  1986年,刘钦向发现沙溪村不少学生为方便到县城读书,经常要走一条林间小道,攀越陡峭的西城坡,遇到雨雪天气,行走十分困难。


  “反正我退休了闲着没事,不如就把这条路修一修吧。”刘钦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说干就干,他自己花钱买来锄头、铁镐,跨上水壶、戴上草帽,开始了他的修路生涯。


  这一修,便是20年。7000多个日子里,“当代愚公”刘钦向风雨无阻,一锄一锄刨平路面,终于把700米长的崎岖山路变成了一条2.5公里长,4.5米宽的毛路。


微信图片_20190515091734.jpg

刘钦向修过的路 


   毛路通了,刘钦向却没有停下来。由于路面不宽,过往的车辆错车时很不方便,他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了几十吨水泥,发动当地群众,捐钱出力,一举把路面加宽硬化,并在道路两旁配置了路灯,挖了排水沟。去年,以修文举办阳明文化节的契机,在农投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这条道路被铺上了沥青。刘钦向老人还亲自在道路两旁栽下了品种多样的花花草草。宽阔的车道,黝黑的沥青路呈现在大家面前。


  走在这条大路上,刘钦向老人满怀自豪,“路好了,老百姓高兴了,我也满足了”。


  今年53岁的沙溪村村民杜洪举告诉笔者:“当初刘老修路时,我还在读小学。没有这条大路的时候,上学走到街上满脚都是泥巴,都要到大龙井那里洗洗才好意思到学校。现在好了,从家走到街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如今,刘钦向老人每天都会到这条路上走一走,过往的路人几乎都会停下来和他打招呼。刘老已经成了附近家喻户晓的人物。


  “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除了路,在沙溪村,还有一座“致富桥”同样与刘老脱不开关系。


  沙溪村有一条50米宽的修文河穿村而过,湍急的河水给附近上百名村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以往,河两岸的村民长期都是踩石头过河,稍一涨水,就没法过了。1997年,刘钦向来到村子里,看到村民和孩子赤脚趟水而过,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热心的刘老又决心在这里修一座桥。


  修桥?没有钱,怎么修呢?刘老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县里面这么多单位和离休干部,单位出点,个人捐点,不就够了吗!刘老率先拿出300元,随后挨个游说老干部,同时到财政局、工商局等单位募捐,募集到6万多元。


微信图片_20190515091916.jpg

刘钦向带头修的“情深桥”


  在这座桥修建的5个月时间里,刘老把离退休老同志召集起来,组成了上田坝桥筹资修建工作组,自己担任组长兼工程指挥长,成天为筹集资金奔走,为工程进展操劳,有一半的时间在工地上亲自参加劳动。经常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收工回家。脸上沾满了一尘土,手上磨起了老茧,体重也骤然下降。1998年4月,一座造价6万多元,长约50米,高约8米,可以通过汽车的上田坝桥终于竣工。群众们兴高采烈自发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乡亲们还特地把刘老请上主席台讲话。


  住在河边的村民杜洪举说,多亏了这座桥,现在我们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十万元以上。这真是我们的致富桥啊!言语间,村民们对刘老的感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问及修桥的原因,刘老很谦虚。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我的战友们很多都没能见证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得帮他们也做一份贡献。”


  刘钦向老人还有很多故事。捐资修建西门坡休息亭、自愿担当城市文明劝导员、夜间巡逻队队员,义务种花上千棵……有人说,他是用一生在修“路”。一条从修文县城通往沙溪村,一条从心底通往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之峰。”


  龙岗社区栖凤居委会主任杨佩佩告诉笔者,“刘钦向老人数十年如一日,乐于奉献,爱心助人,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微信图片_20190515092047.jpg

刘钦向向记者展示他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善小积厚德,炽爱写人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出来的老人,身体力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用言传身教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30多年来,刘钦向先后多次获得全省“老有所为奉献奖”、“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贵阳十八个故事人物、“感动贵阳人物”、 “身边好人”等。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褒奖,刘老却说:“群众满意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