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白云区 > 正文

砥砺奋进70载 万象新颜促新高

贵阳市白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娟 通讯员 任艳  


  从一穷二白到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1.58亿元;从“一铝独大”的工业经济到三种产业的“多点开花”;2018年白云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亿元,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209.47亿元,旅游总收入97.01亿元……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白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项项荣誉,书写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云区的壮丽诗篇。


  “铝厂”到“绿城”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大型铝工业基地之一,白云区因铝而生,缘铝而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云区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如何打破原有工业化模式,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如何将产业结构合理转变?如何从传统工矿区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中心区蜕变?白云写下了自己的答卷。


从工矿区到生态城  图为白云区泉湖公园《泉湖喷泉》赵亮 摄 白云区宣传部供图.jpg

从工矿区到生态城  图为白云区泉湖公园《泉湖喷泉》赵亮 摄 白云区宣传部供图


  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白云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把握聚合“八要素”,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后续管护,加快蒙台三香产业园、食用菌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做强“四子微园”、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创城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促进产销对接。加快富美乡村建设,纵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形成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农村新发展局面。


  同时,针对推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培育中高端消费业、白云区进一步加快打造全市开放发展“增长极”、“中高端大众消费品制造核心承载区”作出全面部署。


DSC_9266.JPG

白云区燕京啤酒智能化生产车间


  正式投产吉利发动机、亮玛科技数字化工厂智能设备等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优米智能云谷产业园、成立航空航天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生产等项目,以数博大道建设为契机,推动罗伯斯机器人智能制造建设等沿线项目建设,促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逐步打造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新型现代工业体系。


  今年8月,白云区梵华里西华里开街。金融北城、梵华里、博泰世界岛、北尚华城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和洲际华邑酒店、温德姆酒店等星级酒店加快建设。以“百场千店万铺”为主抓手的白云区“五大商圈”发展格局逐步构建,中高端消费业发展不断释放出新活力。


  据统计,2018年白云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2.9:47.9:49.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1.58亿元,农业增加值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口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亿元,旅游总收入97.01亿元。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白云区已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经济的发展之路。


  郊区到城区的发展蜕变


  白云区建区之初,区域内仅有过境公路210国道和104省道,从1992年起,随着白云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配套得以全力推进。城市建设主次干道从1978年的1条提升到31条,增长了31倍;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4万人提升到22万人,城镇化指数提升到87.1。


泉湖对歌台与绿色带 倪少环 摄 白云区宣传部供图.jpg

白云区 泉湖对歌台与绿色带 倪少环 摄 白云区宣传部供图


  同时,白云区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的总体部署,狠抓“136”工作落实(即强化党的建设保障,突出绿色城市、特色小镇、富美乡村建设三大任务,做好经济指标、项目建设、住有所居、城市服务、行业管理、脱贫攻坚六项工作),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建设之路。


  2019年全区共有绿地新里城、恒大未来城、中天·金融城国际社区、华颐和苑等18个房地产项目亮相,房地产投资为56.30亿,相比1999年922万增项长了610倍;2008年至2019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数户数1785户,资金1244.32万元;自2007年开展住房保障工作以来,已将申请住房保障收入困难标准从最初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455元扩大到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住房困难标准从最初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8平方米的最低收入城镇家庭扩大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低收入城镇家庭,民生得到极大改善。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白云区通过生态的塑造与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绿网、水系景观、市民公园等项目,城市的“颜值”也在不断提升。现如今沿着白云城区的景观带、泉湖公园、七彩湖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蓬莱仙界已成为全区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好去处,整个城市也融在了绿色之中,山水园林城市呼之欲出,百姓富、生态美的白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基础到优化的民生保障


  民生面前无小事。一直以来,白云区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百姓福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善社会保障,稳定就业形式。2019年白云区完成“阳光助业”驿站站点建设全覆盖,提供流动人口就业岗位6000余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43人,失业率在4%以内。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工伤失业四类保险参保人数达25.05万人次,发放城市、农村低保金共计401.89万元,惠及9396人。发放份特困人员生活费、护理费49.97万元,惠及336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7.12万元,惠及106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工程逐步推进。新增加2家民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324张。建成1020套公租房,总面积为22.71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住房为6.12万平方米。实施安置房建设16万平方米,完成8万平方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1973年,白云区全区2所中学,51所小学,343人教职工发展到今天各级各类学校155所,教职工6158人,专任教师4607人的规模,变化的是白云区教育统计的简单数字,不变的是白云区对于教育的重视与坚持。为不断提升改造原有教学条件,白云区大力提升改造区域内校园设备配置及教学环境;审批民办、校外培训学校3所,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同时,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市级平台“京筑合作”开展优质教育合作,满足白云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白云教育现代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学环境。


  白云区率先在全市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开展17个规范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工作,强力推进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白云附属医院(三期)、白云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工作,逐步提高白云人民健康水平。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接下来,白云区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描绘新时代白云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新白云”不懈奋斗!(白云区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