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白云区 > 正文

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白云区改革开放40周年之教育变化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见习记者 刘娟


  1973年,白云区全区仅有2所中学、51所小学、7881人在校生、343人教职工,发展到今天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55所、教职工6158人、专任教师4607人、在校学生69672人的规模,变化的是白云区教育统计的简单数字,不变的是白云区对于教育的重视与坚持。


  40多年的风雨历程,沧桑巨变。回首过去,白云区基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白云人始终以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的精神风貌努力办好白云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片1.png

白云区第五小学(供图:白云区教育局)


  “没学上”到“有学上”,学生在变


  从乡村孩子上不起学,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杂费全免,改革开放让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一个不能少”。


  白云区第十小学的教师管智群曾在文章中写到:有一个超龄孩子在开学的那一天在父亲的带领来到学校办公室交费报名,当大家看着当父亲的从荷包里摸出一把零钱:20多元的书学费全是五角和一元的纸币,而且很旧且乱。看着数钱的父亲,大家都万分心酸。这个事例久久的停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还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开学时,一个人来到老师的报名处悄悄地告诉老师说,孩子的书学费还差7元(孩子上学的费用需要的好像30多元),这样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还想着保护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同样的现象在那样的年代并不少见,有很多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因为缺少书学费而停止了学业,断送了美好的前程。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白云区委、区政府大力开展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在各乡、村、校,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为了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降低在校生辍学率,乡村干部和教师一起,深入农户动员适龄儿童和辍学生复学。区、乡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学校依法治教,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06年6月修订的《新义务教育法》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补贴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现在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接触的、看到的东西多了,见识广了,对教育的需求也变化了。单一的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舞蹈、美术等各类兴趣特色教育课的出现,满足了对孩子们的个性化培养,全方位发展,让孩子们在更宽广的知识中畅游。


  “有学上”到“上好学”,教师在变


  张毅是一位乡村教师,在牛场乡牛场小学任教。七零后的他,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白云乡村教育的巨大变化。


  “小时候,我们乡村学校有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他们一边耕田种地一边教学,有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正在从家中急急忙忙往学校赶,有时教室里学生打闹声一片。”张毅说,“现在大不相同了,学校教师都要参加继续教育,参加电脑、普通话等达标的训练,教师不再守着一桶水,个个脑子里都有‘长流水’。”


  一直以来,白云区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全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师德修养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任务,围绕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三者”(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好老师的目标,加大对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的力度。


  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区级名校园长、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考核、选拔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使用好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确保各阶段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强教师交流力度,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解决好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解决好农村教师职称及评及聘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同时,加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方面依托“国培计划”脱产置换研修培训项目,遴选优秀教师到高职院校和大学进行脱产培训。同时,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推荐优秀的年轻教师到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开展第二学历学习,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是加大专业教师的聘任力度,通过招考引进优秀的应用型大学毕生到职校工作。做好特聘教师工作,到高校、企业、厂矿遴选优秀技术人才作为白云职校的特聘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


  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白云区教师队伍的优质,每一位老师,无论是学问知识还是道德素养都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质量。


  “上好学”到“上好校”,学校在变


  李桂碧是曾经白云区沙文乡麻堡小学的学生,“刚进学前班的时候,教室是一排木瓦房,黑板是用原始的木板刷上黑色油漆做成的,还有裂缝和破洞,老师上课一擦黑板,整个教室里是白尘一片,我们坐在白色的‘云雾’里听老师讲课被呛得不停咳嗽。我们的课桌椅、老师的讲桌(其实就是和学生一样的桌子)也是破烂不堪,还有些同学带来的自家长形板凳,坐上去还会摇摇晃晃的,淘气的我们坐上去,长板凳则会配合的嘎吱嘎吱的奏起‘音乐’。教室门前是一块相对而言的土平地——操场,一到雨天,操场上全是泥泞,在上面跑特别容易摔倒,爬起来后就是一个标准的小泥人。”


  这是李桂碧曾经的校园,也是过去大多数人的校园。曾经的学校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大多不好。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财政收入不断提高,教育投入逐渐增强,学校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筹集各方资金,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加整洁舒适的校园。


  如今的校园已是旧貌换新颜,错落有致、整洁大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文化气息浓厚的走廊,富有弹性的塑胶操场或跑道,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尽收眼底。整个校园大气,别致,秀气,富有活力。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书法绘画室、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教学设备也从自制简单的教具、挂图、小黑板、小卡片、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师的教学也有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了班班通、一体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过去的黑板也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也变成了电子激光笔。孩子们不仅仅是“上好学”,更是“上好校”。


  白云区教育面貌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追求高质教育的初心始终没变,一直都走在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前列,曾两次获得国家表彰。现在,白云教育正在积极推进大数据+大教育建设,积极打造学习环境三年提升创新工程、人文环境三年深化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三年改善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借助市级平台“京筑合作”开展优质教育合作,引进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到白云办学,以满足白云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白云教育现代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