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安新区 > 正文

聚文创之力 扬匠人初心 ——贵安新区夜郎谷“天字一号房”工作室走笔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伍尚邱葛 阮甜 实习记者 卢世容

  20余年,一个人,一座城。宋培伦数年坚持,修葺而成一座奇幻、神秘的夜郎谷古城。


  而今,一批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聚集于此,让这座神秘的古堡更富魅力,宋培伦和夜郎谷内的艺术家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深刻阐释了何为匠人?何为匠心?


  工匠精神在谷内无声传递,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准则,“天字一号房”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位于夜郎谷内,匠心独具使其从夜郎谷内众多文创工作室中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在夜郎谷内无声传递,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准则,“天字一号房”工作室位于夜郎谷内,匠心独具使其从夜郎谷内众多工作室中脱颖而出。图为工作室外景。(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jpg

工匠精神在夜郎谷内无声传递,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准则,“天字一号房”工作室位于夜郎谷内,匠心独具使其从夜郎谷内众多工作室中脱颖而出。图为工作室外景。(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


  匠人初心 寻一方艺术天地


  走进工作室二楼,推开厚重的木门,房屋内的古朴气息迎面而来。


  “当时我们看了《东成西就》电影后,觉得天字一号房这个桥段特别有意思,就决定将工作室起名为‘天字一号房’。”工作室创始人杜庆伟介绍起工作室的渊源。


  2008年,28岁的杜庆伟来到贵州,和田茂江等人合资开办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血气方刚的青年艺术家在设计行业碰了不少壁,也吃了不少亏,渐生退意。2012年,版画专业的杜庆伟和正在钻研篆刻的田茂江一拍即合,两人立刻着手办起了工作室,并于2017年国庆前夕,搬迁至夜郎谷内。


图为杜庆伟刻画时手部特写。(伍尚邱葛 摄).JPG

图为杜庆伟刻画时手部特写。(伍尚邱葛 摄)


  “刚搬过来时,我们只有一层工作室,2018年7月,我们盖了旁边的小屋,紧接着9月份,我们又盖了工坊,10月份扩建了二楼。”工作室负责人田茂江回忆道。


  一年来,工作室不断扩建,已颇具规模,建成了三间工坊,一个陈列室,一个茶室等。工坊常年对外招收学员,并开设了木刻版画、油画与金石篆刻等相关课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杜庆伟常挂在嘴边,正是怀着如此初心,他们俩人在夜郎谷的山水间敲敲打打,一砖一瓦,皆是自己动手,只为寻求一方艺术创作的天地。


打造一个好的作品,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历经多年精心雕琢,这考验着匠人的定力和耐力。图为田茂江篆刻印章。(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JPG

打造一个好的作品,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历经多年精心雕琢,这考验着匠人的定力和耐力。图为田茂江篆刻印章。(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


  匠心匠艺 作一幅精美画作


  工匠精神是敬业与专注的真实诠释,是对精致与卓越的孜孜追求,匠人秉承匠心,用实干诠释工匠精神。《舌尖上的中国3》的热播,使得章丘铁锅一售而空,争先恐后的订单背后,是人们对36000多锤精心锻造的工匠精神的渴求。


  工匠精神存在于章丘铁锅的锤锤敲打中,存在于宋培伦老师数年的坚持中,也存在于杜庆伟和田茂江的作坊中。


  “我曾花了两年时间作完一幅画。”杜庆伟乐在其中,他认为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打磨才能成就好作品,岁月的积淀使创作更细致、精巧。


  匠人在创作中始终持有一颗谦逊平和的心去感知世界,在时间的打磨、沉淀中精雕细琢。“最惬意的时候就是完成了一幅画,往哪儿一坐,这时是最舒服、最享受的时候,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重要,这就是最重要的,正是由于这份喜爱才支撑着我们继续往下走。”


  按时计费的年代,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使大多数人不愿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同一件事情上,而艺术家则不使然,一旦选择了就是一辈子,并穷尽一生,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杜庆伟、田茂江就是这样的匠人,在艺术领域不断创新探索,以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创之路。


  “这个桌子大的框架很粗糙,甚至连铁锤的印迹都显而易见,但其间的精细之处就在于细节上的思考,木材风化了多少年?又形成了怎样的纹理?钉子要找专门的铁匠打造……”田茂江指着桌子向我们娓娓道来,艺术创作的精细并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能直观看见的东西,它是搭配了一定思考呈现出来的温度。


匠人始终持有一颗谦逊平和的心,在工坊一隅沉淀,在时间打磨中精雕细琢,并在艺术创作中去感知世界。图为工坊一隅。(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JPG

匠人始终持有一颗谦逊平和的心,在工坊一隅沉淀,在时间打磨中精雕细琢,并在艺术创作中去感知世界。图为工坊一隅。(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


  “做点粗狂的东西,但粗狂中带有精细,融入了创作者精妙的心思。”杜庆伟说道,流水线生产的物品可能缺乏温度的表达,但手工制作能展现出每件物品独一无二的特质。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文创时代,文化有了更大的空间,创意融合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个好的作品,需要沉下心来,历经多年精心雕琢,这考验着匠人的定力和耐力。


  匠人筑魂 承一种寻道精神


  文创产品不是刚需,文创产品价值更多体现在赋予的文化意涵和美学价值。由于缺乏对文化与美学的认知,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价值并不认同,便不会多花钱购买文创产品,因而,文创产品一度面临市场窘境。虽说艺术与市场无关,可艺术家的生存仰赖于必要的市场价值。


  “我们的销售很被动,情况不是很乐观,我们一直在寻找其他方法来补贴维持我们继续做下去。”田茂江笃定自己一定能寻求到适应的艺术生存之道。


  “每当游人问宋培伦老师为什么很多建筑没有做完就算了,然而宋老师总会说,剩下的一半交给自然,交给时间。”大概,这也正是杜庆伟和田茂江遵从的艺术道法自然。


图为田茂江篆刻印章时手部特写。(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JPG

图为田茂江篆刻印章时手部特写。(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


  手工的杯具、檀木的书签、题诗作画的团扇……为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他们动起了“小心思”,将寻常物件赋予艺术价值,以此招揽客人注意,赢得一线商机。


  以文创为发展契机,全心全意致力艺术,市场也在积极回馈这群默默坚守的匠人,据了解,一把绘画了蓬莱松的精美团扇曾以比较高的价格售出,尽管类似的情况少见,但依旧时刻激励着他们。


手工的杯具、檀木的书签、题诗作画的团扇……为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他们将寻常物件赋予了艺术价值。图为工坊一角。(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JPG

手工的杯具、檀木的书签、题诗作画的团扇……为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他们将寻常物件赋予了艺术价值。图为工坊一角。(实习记者 卢世容 摄)


  通往艺术的道路且阻且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走完,往往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继续在这条路上走,要具有一种寻道精神,做好一辈子都会很穷或者没有名气的准备,只因单纯的喜欢,所以不愿回头,这就是所谓的艺无止境。”得益于吴冠中老先生的影响,杜庆伟、田茂江对脚下的路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