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安新区 > 正文

马场镇洋塘村:致富路通向家家户户

  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和桃园,几名村民开着堆满肥料的小货车前往果园,准备给自家的葡萄施肥剪枝。


  果园里一条条机耕道互联互通,如一条条彩带,加上路边几丛开得正艳的野菊花点缀,和谐而美丽。


  这是初冬时节,记者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村看到的景色。


  洋塘村牛路组村民张世刚做梦也想不到,曾经穷得连自己都“嫌弃”的牛路组,会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塘村位于红枫湖畔,是比较早的移民村。牛路组距离村委会3公里多,是洋塘村最偏远的一个组。20世纪80年代,组里只有一条小泥土路与外界相通,是村里交通最差,生活最穷的一个组。


  因为当时的交通闭塞,人们生活贫困,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牛路组的人好不容易买双好点的鞋子,还要光着脚走出来才给换上。买辆单车,要先从组里面扛出来才能骑”。


  “记得那时候我们出去赶场,都是走那条路。遇到下雨天时,路上全是泥巴,没处下脚。”说起当时的情形,张世刚说,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大家一年的收入就是巴望着地里的那点玉米和水稻。“那时,我们特别羡慕洋塘组的村民。因为那里的交通条件较好,人们可以种蔬菜拿出去卖。”张世刚说。


  今天,在牛路组,脚下走的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进进出出的小轿车飞驰而过。


  张世刚说,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指引下,村里开始种植葡萄,从开始的几十亩到后来的几百上千亩。张世刚家在种植葡萄的同时,还种植了几十亩桃树。


  “你看,以前这一片,那一片,还有那边全都是荒山,现在全都变了样。”在桃园里,正驾着除草机除草的张世刚放下手中的机器,指着身前身后的大片果园对记者说。


  2000年时,张世刚家告别了土墙房,修起了平房;紧接着,牛路组有了第一辆小轿车……


  2010年,张世刚家有了两辆车,盖起了两层的洋楼;其他村民的生活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随后的日子,牛路组的变化,用洋塘村村主任万顺的话说:就是一路“开了挂”般的翻天覆地。


  2013年以后,机耕道修进了村民家的葡萄园、桃园,张世刚家的果园更是达到了60余亩,村里60%以上的村民买了小轿车。


  拥有60多户村民的牛路组,人均年收入保守估计已达万余元,成为洋塘村最富裕的村民组。


  如今,张世刚的生活就是忙时打理果园、闲时约上几个老友喝茶聊天,享受美好生活。“你不要看张世刚现在干活时穿得相当随便。等他干完活时,换上西装、打上领带、穿上皮鞋,比谁都潮流时尚。”万顺说。


  站在牛路组新修的广场,放眼望去,入村的宽敞公路两边一顺溜过去,一色都是村民的两层小洋楼,房前屋后满是葡萄园,多数家门口都停放着一辆小轿车,村民们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村前不远处的果园里,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万顺告诉记者,那是村里的新项目,一条环湖路正在修建。不久后,这些道路将把各家葡萄园连起来,带着牛路组村民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牛路组只是洋塘村的一个村民组,张世刚也仅仅是众多发家致富村民中的一员。在洋塘村,像牛路组这样发生蜕变,像张世刚这样致富的村民比比皆是。


  葡萄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大棚,这里产业兴盛;进村路、通组路、连户路,这里路路相连。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奔走在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