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安新区 > 正文

贵安新区党武镇:民间民俗活动多彩 群众精神生活富足

  花灯、地戏传唱几百年的经典;古营盘、遗址诉说着昔日的故事;古茶树、辣椒早已名声在外……贵安新区党武镇,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如今还因为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坐落于此而充满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

  本期文化版,请您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党武镇,了解这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富足的群众精神生活。

  镇名因党(巫)姓氏而得名

  党武镇位于贵安新区东南面,与贵阳市花溪区毗邻,距贵安新区临时行政中心13公里,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就坐落在党武镇境内。

  关于党武镇的得名,据党武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主任戚发平介绍,民间有很多种说法。

  据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最先到党武镇生活居住的人有两拨,一拨姓党,一拨姓巫,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党(巫),后来人们觉得叫党(巫)不好听,就改为党武。今天,党姓和巫姓还有部分后人生活在当地。后来,因为战乱、病患等各种原因,党姓人口剩下不多,巫姓后人则一直生活在党武镇后寨。

  当地人比较认同这一说法,但大家都说不清楚这两大家族的先祖是什么时候来到党武镇的。

  记者在《花溪志》上看到,党武之名以元代党兀等处长官司“党兀”得名,曾先后由金竹长官司(府)广顺州、长顺县管辖。1941年后划入贵筑县(今天的贵阳市花溪区)。2014年贵安新区设立后,党武正式划归贵安新区,随后改乡为镇。

  党武镇有龙山、摆门、大坝井、思丫、翁岗、摆牛、曹家庄、掌克、葵花山等18个村,盛产辣椒、大蒜。党武辣椒、党武大蒜是花溪特产。党武镇还盛产石材,以翁岗青石和大坝井板石最出名。

  戚发平告诉记者,党武也有场,始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原名隆兴场,逢已(蛇)亥(猪)日集,1991年5月复改为每星期三一场,集场至今不衰。

  如今,每逢星期三,党武镇上前来赶场的人熙熙攘攘,叫卖声、亲戚朋友见面后的寒暄声,让这个小镇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花灯地戏传唱了几百年

  党武镇民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早已为外界津津乐道。

  10多年前,一些老摄影圈就流传着一种说法——“新年走党武”,也就是说当时党武镇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相当多。

  据戚发平介绍,党武镇主要生活着汉族和苗族,虽然比较单一,但这两个民族留传下来的民俗文化却相当丰富。党武镇民间文化历史悠久,音乐方面有苗族唢呐、芦笙、姊妹箫、箫筒、山歌等,戏剧方面有地戏、花灯;民俗方面有开财门、踩财门、迎亲拜堂、殿土等活动;民间工艺方面有挑花刺绣、纸扎、竹编、石雕等;生产生活方面有党武豆腐、党武布鞋等。

  其中,党武镇当阳村(原称党武大寨)地戏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据传,由于党武的多数姓氏都是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尤以明代徐达进军入黔及“调北填南”时的强制移民为主,大多来自江西一带,也有湖广籍的,加之明、清屯军的掺杂成分,因此,党武的乡土文化有些“屯堡文化”的遗风。如党武大寨、新寨、下坝、葵林所跳的地戏均属于“屯堡”文化类型,地戏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党武流传至今,因此,在如今的党武镇当阳村、葵林村都还保留着跳地戏的习俗。

  党武民间花灯艺术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初一亮灯,初五、初九、十五跳灯,最开始全镇共有15个灯会,当阳、大坝井、思丫、翁岗、曹家庄、葵花山、茅草等都有花灯。

  关于党武跳花灯的历史渊源,据戚发平介绍,早在清朝时期,党武就开始跳花灯,大部分村寨都建立有花灯会,每年选出灯头负责组织。灯会的演员有丑角、旦角、小生、老旦等。道具有服装、二胡、锣、钹等。每年正月初一亮灯(作演出准备、排练节目),正月初五、初九、十五玩灯(跳灯、演出),正月二十送灯。

  “其实早期的时候,农村没有电影、电视,就以玩花灯的方式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增加节日气氛。”戚发平说,花灯寓教于乐,演出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教育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以灯会的形式制订村规民约,维护社会治安,处理本村寨大小事务。

  近年来,党武镇加大对地戏和花灯的传承和保护,组织龙井花灯队和地戏参加各类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充分展现党武镇的传统文化。

  注重文化保护发展传承

  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和失去,将不再有。为了更好地做好做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党武镇做了大量工作。

  据文物普查,党武镇共有文物28处之多,这些文物包含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其中有3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位于龙山村的吴中蕃旧居。

  据了解,吴中蕃,字滋大、大身,晚号今是山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南明永历年任遵义县知府、重庆知府、吏部文选司郎中。清军攻占云贵,弃官还乡,康熙十五年,入吴三桂幕府,未几即辞。主纂《贵州通志》,著有《四书说》《龙古集》《敝帚集》。

  吴中蕃旧居始建于清初,坐东南向西北,穿斗式木结构悬山石板顶,如今,贵安新区已对吴中蕃故居进行翻修,并收集整理吴氏家训家风,打造成“吴氏家风馆”,通过弘扬民间优良家训家风,引导群众继承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充分发挥良好家训家风在廉政文化创建中的作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龙山村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党武镇的特色村寨。每逢周末、节假日,大量游客就慕名前来参观游玩。

  “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些文物古迹保护起来,留存下来。”戚发平说,对于境内这些已知的文物古迹,他们每周都要进行巡查和检查,如发现有被破坏的情况,就会立即上报进行处理。对于一些碑记不适合原地保存的,则会收集回来放置保护。

  针对地戏、花灯、刺绣、芦笙舞等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党武镇还积极组织年轻人学习,基本上这些传统技艺都有传承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这些民族民间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走上更大的舞台。

  “这些都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让它们绽放更美的光彩。”戚发平说。

  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篮球比赛、文化活动月、全民健身……党武镇不仅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做了不少工作,还积极开展了不少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文化活动。

  “党武镇的文化活动有些年头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广受欢迎。”说起党武镇的文化活动,戚发平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有一项工作就是放电影。那时候放的是露天电影,还是胶片机,走村串寨,每一场都能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观看。

  今天,党武镇的露天电影依然进行着,只不过设备早已从胶片机改成了现代化的多功能播放机,不仅轻巧,播放还简单省事。一年下来,全镇各个村寨要播放200多场电影,深受村民喜爱。

  篮球比赛也是党武镇的一大特色,党武篮球比赛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直到现在,每年都会组织,已经成为全镇的一项特色娱乐活动。

  党武镇还利用节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舞蹈队伍,通过一系列宣传和组织,如今党武镇已发展了15支舞蹈队。

  “我打算在退休之前,再培养一两支专业的、能代表党武特色的舞蹈队伍,增加党武的文化力量。”戚发平说,党武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成就了党武古茶树和党武辣椒这两个特色产品,形成了当地特色的古茶树之歌和党武辣椒之歌,他打算根据这两首歌编排舞蹈,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加入舞蹈中,形成具有党武特色的民族舞蹈,更好地丰富党武镇文化活动,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党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