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大方县 > 正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风生水起逐浪高 ——大方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文/ 许再晶


  入春以来,猫场镇箐口村更忙了:张华想多包点工程做,张怀举的塑料制品厂在施工,张习元要扩大农家乐规模,张习军想多种几亩猕猴桃……现在的箐口,没有闲人,大家都在一门心思忙发展。


  可是以前呢?叫他们干点事情,简直比登天还难。过去,群众无致富产业、无增收门路,发展信心和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现在通过努力,懒的转勤、勤的转能、能的转富,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人人参与,人人劳动,人人发展,人人增收”的氛围已然成型。


  到2018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988元增加到9477元,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从2014年232户 969人减少到20户3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3.66%下降到2.47%。


  作为大方县在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箐口村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全力摆脱贫困,这是人民的迫切期盼;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据统计,到2018年大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累计脱贫18万人,占总量的92.31%。贫困村出列140个,占总量的85.37%。2018年末,30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224个贫困村出列18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1个),5.83万户22.5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5%。


  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巩固稳定脱贫成果越显重要。2019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知难而进、奋勇向上,再次向全县发出了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进军令”。


  同时制定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目标:一是巩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保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到2019年末,全县持续巩固18万脱贫人口、140个出列贫困村稳定脱贫成果;三是到2019年末,新增实现计划1.2万贫困人口脱贫、24个贫困村出列;四是到2020年末,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方向已定,目标已明,关键在于落实。


  “脱贫攻坚有多难,我们就有多拼!在为群众谋福祉的征途上,没有退路,只能前进!这一代人能够赶上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深感自豪和荣耀,我们决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号召,决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在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上,大方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决心高度一致,各方力量空前凝聚和团结,一幅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时代画卷正被圆满描绘!


对江镇白布河产业基地(周训贵 摄).jpg

对江镇白布河产业基地(周训贵 摄)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强化机制建设是前提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和重大的事件中,给人们以汲取智慧、凝聚能量、继续前行的动力。


  今年1月7日,正是农历腊月初,方城尚在寒冷的包围中,全县迎接脱贫摘帽评估验收冲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它昭示着,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会上,县四大班子领导齐聚一堂,在做最后的动员和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战略谋划力、战役执行力、战术创新力等方面,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


  3月5日,县四大班子领导再次碰头共同商定: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区分乡镇对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不走过场,不留情面,动真格、下功夫狠抓工作推进。与此同时,各战区指挥长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各级干部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共同促进的氛围再次蔚然成风。


  而所有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党员干部,更是随着冲锋号的吹响,依然力度不减、职责不变,冲锋陷阵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下沉到农村,和农户促膝谈心,零距离交流,从简单的鸡毛蒜皮,到事关全家发展的生活生产,无一不说,无一不谈。不知不觉间,政策清楚了,目标明晰了,信心大增了,劳动有劲了,生活有望了。随着一个个疑团被解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片片真心也被深刻了解了,一段段深情也被长久铭记了。帮扶干部与村民们的关系,再次升华为鱼与水的关系,融为一体,浓得化不开了。


  所有的付出都不是白费的。今年以来,大方全县上下牢牢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找准关键环节,拟出整改措施,督促工作落实,做实做细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每个环节,顺利通过3月份的省级评估验收。4月24日,一则喜讯迅速传遍大方县每个大街小巷: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包括大方县在内的18个县(区、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7月中旬,大方县正接受第三方评估,此时又该拿出什么成果来迎检呢?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是问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目标确定,谋划成型,措施明晰,就只有继续保持坚强的定力和韧劲,不徘徊,不松懈,不退却,誓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


  ——保持攻坚力度不减。各级帮扶力量不减,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力量与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结对帮扶关系不变,社会帮扶力度不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激励政策不减,原有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继续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重点向边远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倾斜,缩小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异,最大限度防止扩大“悬崖效应”,进一步夯实脱贫成果。


  ——保持攻坚责任不松。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形成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建立已脱贫退出对象巩固脱贫成果责任制度,实行脱贫对象定期回访监测制度;按照“宜保则保、宜业则业”的原则,做到社会保障兜底和产业扶贫相结合,将扶贫措施精准到每一户、每个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在这“三个保持”里面,昭示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坚定决心,彰显了“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为民情怀。然而他们不光有满腔热情和磐石一样的坚定决心,还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


  来自大方县审计局派出的驻村干部李伟,曾经在瓢井镇小洞村、小屯乡滑石村、理化乡长春村等地驻过村,每到一处,他都把熟悉村情民意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摸实情,讲政策,跑项目,找路子,拉赞助,为这些地方的村民解决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李扶贫”。


  其实在驻村几个月后,李伟就准备结婚了,由于时间不允许,从买新房到筹备婚礼,全都是妻子在张罗,连拍婚纱照都是结完婚才补照的。女儿出生以后,李伟更加忙碌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孩子送到亲戚那里,到周末才把孩子接过来住上一晚。每次和女儿分别,听着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初为人父的李伟总是禁不住偷偷抹泪。


  春耕时节,兴隆乡果木村第一书记周新静,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蔬菜大棚里韭菜和薄荷的种植情况。自从2017年12月从大方县交通运输局转战到果木村,周新静就忙个团团转,大到产业发展,小到表格填报,让她忙得连吃口饭都得抢时间。


  不过,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年多里,周新静与村民一起修桥补路,攒足了满满的成就感。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在周新静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已经在大桥组建起了一座便民桥,还修通了2公里多的通组路。周新静还利用所在单位的资源,在这条小河上再建一座连通四个村民组的便民桥,180户村民直接受益。


  “真没想到,城里来的这些年轻人,能够用心驻下来,吃得苦,不怕累,还帮村里办了许多大事。”这是群众的心声,简洁但温暖,充满感激和感动。


  回顾往昔,不胜唏嘘;走过岁月,方得始终。像李伟、周新静这样的驻村干部,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群众的口碑,是最好的奖赏,折射出广大驻村干部沉下基层主动办事的不变初心。


  今年3月份,大方县又选派了大批“机动”扶贫干部,投入更多更强的脱贫“兵力”,做好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毋庸置疑,在大方县,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重要性不会改变,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不会改变,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冲刺的攻坚状态同样不会改变。


八堡乡海龙村(罗大富 摄 ).jpg

八堡乡海龙村(罗大富 摄 )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强化基础保障是重点


  仲夏之时,站在绿塘乡高峰村后苗寨往下看,一条条“组组通”在山间盘旋起伏,通到家家户户。后苗寨包括高峰村大寨组、岩头组、尖山组三个寨子,多年来,由于大山阻隔不通公路,村民运送农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产业发展不起来。


  2018年,贵州“组组通”公路建设实施到了贫困山村后苗寨。短短70多天,后苗寨便修通了2.16公里通组路、6.8公里连户路,硬化了5600平方米院坝。“路通了,运材料进村来相当方便。”村民张青发说。目前村寨里的40多户人家,有的在修新房子,有的在给老房子加层高。


  寨子里的路修通后,村民李龙孝还买了一辆摩托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出村,在外面接活做,一天至少有150元到200元收入,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挣5000多元收入。”


  更让后苗寨人高兴的是,乡里紧接着谋划产业发展。乡里决定把后苗寨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青脆李、中药材,目前尖山组已经种下了青脆李168亩。“退耕还林后,群众可领到退耕还林补贴,可以在青脆李基地务工,加上发展林下养殖,脱贫致富没有问题。”绿塘乡党委书记肖顺平信心十足。


  结合后苗寨水资源丰富的实际,负责帮扶这个村的大方县财政局协调资金68万元,引进一家合作社投资32万元发展养鱼,项目覆盖全村贫困户。贫困户张青明激动地说:“我相信党的好政策,专心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就在眼前。”


  “现在家乡的路修好了,我想利用自身资源引点项目回来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村民张鸿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后苗寨的今天。


  常言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那么说到致贫致困的原因,各乡镇、各村组、各家各户的情况,就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贫困村的退出,关键要抓经济发展;贫困户的脱贫,核心是推进持续增收;群众的安居乐业,根基是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大方县精准发力,启动了“三提机制”,为这个难题寻求答案——


  提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2019年全部解决“组组通”扫尾工作;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电力、通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提质产业就业扶贫。出台“3+2+N”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方案,3年发展商品辣椒基地10万亩、天麻基地10万亩、大豆基地10万亩,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猕猴桃10万亩,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N个特色产业,建设县级乡示范点73个,规划500亩以上坝区13个;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环节的份额;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商”等扶贫模式,实现农村服务站覆盖率60%以上。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健全控掇保学联保联控机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实现“校农对接”全覆盖;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深化城乡医保改革,确保贫困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90%以上。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长、跨度大、难度高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也是一场检验决策、磨砺意志、锤炼作风的硬仗,没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执着信念和不懈坚持是不行的。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早已今非昔比。这些焕然一新的改变,都是聚焦群众关切持续发力的结果。


  通过脱贫攻坚这个“练兵场”和“大熔炉”,大方县不仅锻造出了一支忠诚事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还从实践中验证了攻坚克难、改天换地的“金点子”和“杀手锏”,让大家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夯实全面小康基础、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上,攻堡垒、占高地、打硬仗的底气和勇气更足了。


兴隆乡菱角村(吴贵荣 摄).jpg

兴隆乡菱角村(吴贵荣 摄)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强化全民攻坚是关键


  3月6日晚,春寒刚刚退去,在大方县凤山乡恒大幸福二村,一场主题为“学报告、谈变化、感党恩、战春耕”的“群众会”正在进行,13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从柴米油盐,到生产生活,从地方政府的帮扶措施,到党中央的扶贫大计,话匣子一打开,就有说不完的架势。


  “2017年搬迁到幸福二村后,我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村民金天才的一句话,被深有同感的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发展好自己,教育好子女。”村民刘明凤创办了圆康果蔬合作社,带动当地105户群众共同发展,其中包括12户42名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合作社正大力推进果蔬种植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打铁要靠本身硬,我们自家要争气,才对得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周勇如今承包了350亩猕猴桃基地,带动47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今他的猕猴桃基地,一亩能得到1200元的补助,还能免费在政府开设的网络平台上销售。


  “新房子有了,挣钱门路有了,我看现在这个日子,跟城里头也差不多了。”村民张兴平一句朴实的话语,把大家伙都逗乐了。


  脱贫攻坚,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一尺一寸也不能懈怠。这些年来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让大方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善,而恒大幸福二村今天的崭新面貌,只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归根结底,大方县能够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依靠的是一支支苦干实干加油干、冲锋陷阵不畏难的“铁军”。这支“铁军”,由来自各方的骨干力量组成,他们是脱贫路上老百姓的主心骨和定心丸,是挑起脱贫攻坚大任的不屈脊梁。


  第一支“铁军”,就是用好上级帮扶。


  争取农工党中央、东部十省区农工党组织、广州市天河区给予更多政策、项目和智力支持,推进产业帮扶、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协作,并向深度贫困村延伸。目前,累计选派19名县级干部、39名科级干部到大方挂职,助力精准脱贫。此外,市直有关部门和黔西县共抽派74名工作人员组成37个脱贫攻坚督导组,进驻大方乡、村开展督导工作;市交通、住房、水务等部门抽派技术骨干18人,充实大方的技术力量。


  第二支“铁军”,就是用实企业帮扶。


  巩固恒大集团帮扶成果,深化百企结对帮扶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引进和建立一批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到县、到乡实施“扶贫车间”“扶贫作坊”,促进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县内219家企业与156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创办专业合作社125个,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第三支“铁军”,就是用牢干部帮扶。


  由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帮扶单位要按照“力度不减、人员不减、成效不减”的要求,做到自身业务工作、全县中心工作、脱贫攻坚工作“三不误”,抽派精锐力量下沉开展帮扶工作,定期研判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攻克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截至目前,1671名优秀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坚持长期驻村帮扶;坚持“54321”结对帮扶机制,22596名各级干部与6.5万户贫困家庭“结亲戚”。同时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等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壮大了帮扶力量。


  第四支“铁军”,就是用活社会帮扶。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引导成功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参与扶贫,更多常态化、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形成万众一心、全民攻坚的宏伟场面。据不完全统计,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5.55亿元,捐款850余万元,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支支浩浩荡荡的精准扶贫大军,千帆竞发,你追我赶,以非凡的意志和毅力,日夜奋战在古彝大地上,正用自己的夙兴夜寐和坚韧不拔,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贫穷并非本意,村民渴望发展。而在新的时期,奋进是最好的感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早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为新时代大方的最强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大美大方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它的明天将迎来新的希望和硕果,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壮歌,正回荡在大方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系大方县融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