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大方县 > 正文

大方石桅村:人均不足三分地的"绝地重生”


  大方县对江镇石桅村位于大方县城西南面、吱嘎阿鲁胡上游,距县城20公里,系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着乌蒙上的小江南之称,然而,这里却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落。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村走出了一条“碧水烟波浅渐处,荒芜河床披青纱”的致富之路。



石桅村的美丽风景画卷


石桅村的美丽风景画卷


  初夏时节,走进石桅村,映入眼帘的是山峦叠嶂、人水相依、青纱为伴的美丽画卷。在位于石桅村村头的白布河码头,村民们正在抢收成熟的玉米。


村民收玉米

  在玉米地里,村民李朝勇正在劳作,他说:"家里有三口人,孩子在外读书,自己和妻子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务农,由于家里耕地少,给别人租了三亩土地,现在正值成熟期,要赶在水位上涨之前采收卖掉。


  为了尽快把采收上来的农作物销售出去,农户们就地在码头把刚刚从土里收上来的糯玉米、毛豆角等进行分拣打包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商贩。


毛豆角分拣打包


毛豆角称重

  经过一阵的忙活,农户们随即帮忙将商贩收购的糯玉米等食材背上船进行装车,农户刘燕诉我们,今年她家种了3亩左右早熟糯玉米并套种大豆,根据上市时间的,每斤可以买到4块到8块不等,每亩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是种植传统玉米的3倍左右。


  然而,在这增效创收的背后,是石桅人面对人多地少、产业薄弱等的智慧抉择和华丽转身,从石桅村委我们了解到,该村公安户籍人口5118人,由于该村位于黄家渡上游,自2001年黄家渡大坝开始蓄水以来,有500余亩耕地位于红线水位下,由原来的1800亩的耕地锐减到不足1300亩,人均耕地不足3分地,面对这样的困境,石桅人将做出何种抉择?


  石桅村村干部钟少福说:这片地属于黄家渡的淹没区,也是支嘎阿鲁湖的上游,每年十二月份就消下去,次年的六月份开始逐渐上涨,到七月份就要把种植早熟糯玉米的这片地淹没完,恰恰这片地是老百姓种植早熟糯玉米的主要区域。


  赵国琴,是一名当地农户,对于这么多年的赶种抢收,也是感慨万分。 她说,家里的土地全部在红线区,曾经2007年所种的包谷和稻谷全部淹了,当时颗粒无收,土地收益作为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所种的农作物有可能被水淹没,但从没有放弃过对丰收的希望,也从没有放弃过这片熟悉的土地。


  面对气候的不确定性,石桅人可谓是冒着不惜被水淹的代价,提前谋划,覆膜种植、提前上市,赶在水位上升之前,与天抢收,形成了独有的种植经验,利用枯水期汛期以及洪家渡大坝蓄水防汛的规律,在红线淹没区种植了300多亩早熟糯玉米等经济作物,以保证自己的创收致富。


  这一无奈之举,加之石桅村海拔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地里条件,成就了石桅村早熟糯玉米、大豆等提早上市的市场行情,据不完全统计,红线区早熟农作物的种植,每年将为石桅村群众创收近百万元,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该村还形成以露天草莓、樱桃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将有利的促进农户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