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七星关区朱昌镇三大举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朱昌镇青杠村大白萝卜种植基地


  近年来,七星关区朱昌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发展、帮扶精准到户,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建起公路暖人心


  一条路,承载着走路人的期盼;一条路,凝聚着修路人的初心;一条路,带给村里人幸福和温暖。


  2019年7月,螺蛳村最后一条通组路通了,5组25户人家彻底告别了穿水鞋、踩烂泥的日子。


  村民肖德学家的院坝正是这条通组路的尽头。说起门前这条路,他有说不完的心酸,“以前就怕下雨天,白天还好,穿着水鞋还能走,晚上黑灯瞎火的简直没法走。”


  其实,这条通组路并不长,只有750米。长期以来,路没有通是因为困难太多。


  2013年以前,螺蛳村全村硬化的通组路加起来不足400米。


  路不通,脱贫攻坚不达标;路不通,群众致富无从谈起;路不通,何谈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排除一切困难,修路。”2013年5月,村民陈中才进入村委班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先易后难,一条一条地修,直到把全村的路修完。


  陈中才是本村人,从小就经历了走山路的难,为乡亲们修好出行的路是他最大心愿。第二年,他就为村里申请修建了一条通组路。


  2017年后,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更快了。如今,村里修建通组路6.9公里、串户路3.8公里、院坝硬化5万多个平方米,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好了,拉东西进来,卖东西出去,干什么都方便。”肖德学笑得很灿烂:“晚上走夜路都可以不打亮了。”


  路通了,为村民们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方便,还有致富的希望。


  “依靠这条路,2019年底,全村发展了1075亩茶叶,这条路不光是通组路,还是产业路、致富路。”陈中才指着身后的茶园,眼里满是憧憬。


  这片茶园已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地流转费500元,共流转365户村民的土地,其中65户是贫困户,为300余人创造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如今的螺蛳村实现了基础设施全覆盖。目前,朱昌镇新建通村路66公里、通组路50.8公里,串户路、院坝全部硬化,村村寨寨通路的同时,家家户户还吃上了安全水、住上了安全房,脱贫成效日益凸显,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山村美如画


  种得出、卖得好、能赚钱的产业是群众最需要的脱贫产业。


  东西还没种出来,销路就铺好了,这是朱昌镇发展种植业的一大亮点,也是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产业的一大动力。


  “现在我们种植蔬菜都是有收购协议的,种多种少都不担心卖不出去。”朱昌镇青杠村的贫困户王龙永说。


  王龙永种植蔬菜已有8年历史,以往,她家种出来的蔬菜都是自产自销,等到蔬菜成熟后,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销售,每年依靠种菜养家糊口,日子还算过得去。


  2018年,她生了一场病,导致行动不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去卖菜。


  “那年我家种了一季西红柿,长得可好了,只可惜到头来还是白种。”由于生病的缘故,王龙永只能眼睁睁看着西红柿烂在土里。


  2018年底,朱昌镇帮扶干部到王龙永家了解情况。“不用自己卖,种好了有人上门来收。”帮扶干部问她愿不愿意继续种蔬菜。


  “种,有这种好事,当然种。”2019年开春,王龙永家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在政府的帮助下,与毕节农商联动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蔬菜收购协议。


  这回,王龙永心里有了底,又在地里种满蔬菜。眼下,正是白菜、萝卜成熟上市之时,王龙永家3亩蔬菜全是公司按照当初协议的保底价格收购的。


  “针对贫困户的运输难问题,公司专门增加一项服务,让农户将蔬菜采收好,我们开车到村里或者合作社去拉。”毕节农商联动公司副总经理陈凤清说,既要农户种得好,又要农户挣到钱。


  朱昌镇依托园区的农商联动公司,按照“应帮尽帮”原则,对贫困户种出来的农产品实现了协议价应收尽收,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牵线搭桥,紧紧将农户的“菜园子”和全区学校、机关、社会企业的“餐桌子”连在一起,极力保障种植户的利益,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目前,全镇发展蔬菜2300亩、茶叶5179亩、苗圃1250亩、刺梨1359亩、马铃薯4435亩、中药材1811亩、花卉425亩、葡萄和柿子等经果林2370亩。同时,该镇还着手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能脱贫。


  致富路更宽


  只有干出来的脱贫,没有等出来的小康。


  罗忠平是朱昌镇青杠村村民,因为家庭变故欠债,引起了当地扶贫干部的格外关注。


  之前罗忠平夫妻俩一直在外打工,10多年下来也略有存款,不曾想2008年开始,就不停地为家人治病花钱。


  “父亲瘫痪,妻子生病,欠账20万元。”6年前,家庭变故让罗忠平感到绝望。


  为帮助罗忠平一家摆脱困境、重拾希望,当地政府把他纳入了精准扶贫系统。2016年,当地政府补助了2头能繁母猪给罗忠平一家。


  “养2头母猪就能脱贫?还能帮助还清债务?”面对政府的扶持项目,罗忠平心里没底。


  “不怕猪少,只要肯养,不愁脱不了贫。”帮扶干部给罗忠平加油打气,猪下崽、崽生猪、再换钱,只要一年一年不停地养下去,就能养出更多猪,换更多钱。


  思路决定出路。罗忠平悟明了其中道理,他心里清楚,要靠养猪成功脱贫,关键在坚持。


  2016年底,罗忠平家的2头能繁母猪就下了两窝崽,一窝9个,一窝10个。“第二年就见到钱了。”罗忠平把母猪留下,把公猪卖掉,换来的钱买粮食继续养猪。


  猪多了,但圈舍却不够了。罗忠平又从帮扶干部那里获悉,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他立即去银行贷款,把圈舍扩建到700平方米。


  2017年,罗忠平不仅扩大了养猪规模,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修起了一层120平方米的房子,从以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进安全住房。


  现在,罗忠平的圈舍里有20头母猪,商品猪数量最多时达300多头。


  “前段时间刚卖了60头猪,收入差不多40万元。”如今,罗忠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不光靠养殖脱了贫,还还清了治病欠下的20万元。


  罗忠平的脱贫故事只是朱昌镇发展养殖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的一个缩影。


  扶持项目精准到户。朱昌镇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劳动力状况等因素,制定产业帮扶的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全镇共实施到户生猪养殖2033头、能繁母猪619头,养牛259头,蜜蜂养殖688箱,养鹅1000羽,累计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