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织金法院“集约送达”模式破解“送达难”

  近年来,随着案件数量大幅增长,“送达难”成为制约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瓶颈。为有效破解送达难题,织金法院通过整合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和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对民事案件法律文书采用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送达模式,将送达工作从审判工作中剥离出来,在为法官减负、提升审判效率、促进公平正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2019年9月,面对案件大幅增长、法官压力不断增大及“人难找”等难题,织金法院与新浪公司合作成立了集约送达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将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线上”送达方式和传统的直接送达、邮寄、公告等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送达效率。截至2019年年底,中心收到民商事移送送达任务607件1102人(次),线上成功送达835人(次),电子送达成功率为75.77%。


  送审分离,让法官专司审判工作



  中心成立前,送达工作都是由审判业务庭工作人员自行开展,每个案件往往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送达,甚至经常找不到人。实行送审分离模式后,中心采取线上电子送达+线下送达的方式开展送达工作,电子送达最短送达时长仅为5分钟,不仅有效减轻审判业务部门的送达事务,还能提升诉讼效率,缩短办案周期。法律文书送达实现了“自主送达”、“分散送达”向“电子送达”、“集约送达”的转变。



  “成立集约送达中心,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提升司法为民能力、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中关于‘推动部分事务集约化、社会化管理’和‘健全完善民事、行政案件法律文书送达机制’的要求。”织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斌介绍成立集约送达中心的初衷。


  集约送达

  打造智能、规范、高效的送达体系



  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新型司法服务目标,送达中心在收到审判业务部门的送达任务后,根据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优先通过电子送达方式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和送达地址,并通过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向受送达人推送法律文书,实时记录送达状态并实现全程留痕、归档。无法通过电子方式送达的,则采用邮寄送达,或根据全院案件送达情况统一规划送达路线,进行现场送达,形成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的送达模式。



  “我现在在外省务工,为领取相关文书来回要花费好几千,请你通过短信或者微信送达给我嘛”,这是织金法院受理的罗某与被告陈某离婚纠纷一案,当事人主动要求法官用电子送达方式送达应诉手续。接到送达任务后,中心立即通过电子送达平台联系被告陈某。经确认当事人身份后,陈某告知工作人员自己现在在南京务工,不便来领取应诉手续。工作人员当即通过送达平台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发送给陈某,并完成了送达地址确认,在几分钟内便完成了该案的送达工作,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减少了当事人为领取诉讼材料来回奔波的诉累,真正体现“让群众少跑路”的服务宗旨。

  

  “你好,我这里是织金县人民法院,原告周某与你劳务合同纠纷一案本院已经受理,承办法官是刘某某,定于2019年12月20日上午九点在本院第五审判庭开庭审理,现依法向你送达起诉状、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应诉手续,你听清楚了吗?”这是集约送达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送达中心在确认受送达人身份信息后,及时告知当事人案件基本情况、开庭时间及地点,核对送达地址。送达成功后,平台会自动生成送达报告书,详细记载送达过程,真正实现规范送达和全程留痕。


  多方借力,实现送达高效精准



  受辖区经济等因素影响,织金县外出务工人口多,流动性强,仅靠送达中心现有的几名干警“单打独斗”无法满足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的需要。送达过程中,织金法院注重加强与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特别是村(居)委的沟通协作,利用他们“人头熟”、“地头熟”的优势,了解受送达人家庭、户籍基本信息及居住地点、工作地点变动等信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指引带路、提供线索、留置见证的作用,提高送达的效率与准确性。



  2019年10月,当法院受理了原告王某与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后,张某玩起了“躲猫猫”。根据王某提供的地址,送达小组多次上门却找不到张某。后工作人员通过协调当地村委,在掌握张某的实际行踪后成功上门送达。



  为切实提高电子送达知晓率和接受率,织金法院还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官方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广电子送达新举措,并与部分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约定律师在代理案件时,无特别说明的,优先适用电子送达。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多方力量等方式,织金法院在着力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电子送达,提高电子诉讼服务便民化水平和解决案多人少问题上作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