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七星关朱昌镇:干好“家务活” 带活薄弱村

  ▲朱昌镇宋伍社区便民服务站


  走进朱昌镇宋伍社区,通村路沿途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排列,一幅幅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等的宣传画装点院墙。准备年货的村民大包小箩地往家走去。座落在社区外围的社区服务阵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


  步入社区办公场地,“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发展理念和强化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悬挂在办事大厅两侧。


  “今年医保报销的具体内容可以给我细细说说不?”


  “下次合作社需要用工时给我也安排上。”


  ……


  室外冬雨淋漓,前来服务窗口办事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虽然都是小事,但是社区工作人员仍然耐心解答、仔细询问,脸上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朱昌宋伍人,吃饭关起门。麻雀含到饭,追到茅草坪。”社区志愿者丁昭克说,以前,常有人以这句话调侃宋伍社区居民的生活,最初主要是想表达当地紧邻公路,烟尘大,吃饭需要关门,之后被加上两句,则完全变了味,“现在我们宋伍社区天蓝水清,吃饭不用关门了。”


  回顾以往,宋伍社区虽然紧邻集镇,但是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而且是典型空壳村:党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


  在与镇干部、社区干部和当地群众的交谈中得知,宋伍社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关键在于选对了“领头雁”——社区支书邓军,同时搭配了好班子。


  “邓支书回乡之前是在外做生意的,有想法、有思路。”同行的工作人员说。


  “很早我就出去打拼了,最先到威宁办厂炼锌,收入还不错,后来又到六盘水等地办企业。”邓军读完中学以后,便踏上创业路,在外辗转多年。


  “那个时候他赚到钱了,许多人都羡慕他。”社区居民李明回忆,邓军当时还带了许多同村村民去他的企业打工,慢慢成为了村里的“大名人”。


  2007年,邓军回到家乡。“当初没有想过当村干部,只是想找个好项目,让村里的乡亲一起发展致富。”邓军回乡后,忙于考察各种项目,“当村干部”并不在他的人生规划中。


  2008年,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发展,邓军选择加入村干部行列,职务是村主任助理。


  从村主任助理到社区支书,邓军一干就是10多年。


  邓军说,他进村“两委”之初,办公场所不足20平方米,群众会只能开成院坝会,上级检查工作如果多有几个人来只能站在外面汇报,“印象最深的是刚来时去交电费,电费共计52元,而村里只有50元,最后只得自贴两元。”


  看着落后的村集体经济,落后的产业,彼时的邓军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字——干。


  宋伍社区距离七星关城区15公里,紧邻集镇。村不大,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13个村民组。人不多,1280多户数4873人。


  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为社区谋得一份好产业,邓军可谓殚精竭虑。


  2010年开始,邓军开始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过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小有结余。


  2016年,“塘约经验”让邓军茅塞顿开。2017年以来,宋伍社区相继成立了百花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同心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七星关区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


  冬日的宋伍社区百花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和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被大雾笼罩着。蜜蜂冬歇,上千羽散养鸡在林间觅食。


  “当初让乡亲们相信养蛋鸡能赚钱并不易,任凭你怎么说,乡亲们眨巴着怀疑的双眼看着你不置可否。”邓军回忆道,决定发展绿壳蛋鸡养殖时,他把村里头脑灵活的村民招到养鸡场上班,让他们全程参与管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村民靠着养鸡走上致富路。


  “今年,百花蜜养蜂专业合作社营收预计9万元,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营收预计30万元,加上蔬菜基地,营收差不多能达50万元。”邓军说,10多年前村集体电费都交不起,到现在的集体经济积累资金百万元,并与威宁县尖山村达成结对帮扶,为尖山村提供了2万元帮扶资金,这其中,产业发展是关键。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攻坚才有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精准帮扶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成为考验党支部书记的一块试金石。在宋伍社区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上,邓军和社区“两委”班子冲锋陷阵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在这片热土上,宋伍社区把加强基层组织抓在手上、把脱贫攻坚扛在肩上、把为民办事放在心上,竖起精准脱贫的一面旗帜。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宋伍社区的路灯亮了,马路宽了,群众住上新房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机器轰鸣了,一辆辆新买的小汽车驶入村里了,一个崭新的新农村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