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20个苗族孩子的“双语”培训班

  • 作者:徐冰洁 李玲 王宇
  • 编辑:胡岚
  • 来源:毕节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1-12 16:16:55

  立冬后,赫章县珠市乡云雾缭绕,愈发寒冷。车辆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进,以那村渐入眼帘。


  “一、二、三、四、五,跟我读一遍。”


  “一……二……三……四……五……”


  以那村青杠组邓召全家一楼的平房里,传来一阵读书声。


  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房间,20套课桌椅,20名学生,一块小黑板,一位老师,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教学课堂”,也是珠市乡以那村青杠组控辍保学爱心培训班基地。


  培训班顺利开班,还得从今年3月份说起。


  今年3月,珠市乡联系帮扶领导赫章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院长张丽君到以那村走访调研,“以那村属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30.2%,其中青杠组常住人口67户,就有64户是贫困户,且64户都是苗族同胞。”


  “去青杠组调研时,很多父母忙农活时,家里四五岁的娃娃就在路边玩,没人管。和他们说话,他们也听不懂汉语。”张丽君说,如何把这帮孩子聚集起来,让他们学点东西,她一直在思考。


  “从村里去珠市集镇有30多公里,路不太好,很多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步。”以那村党支部书记戴永章介绍,“父母虽然会一些汉语,但和娃娃交流时仍用苗语,导致孩子们听不懂汉语,上学时就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没有兴趣,间接导致辍学率高。”


  “以那有一所小学,但并没有配备苗汉双语老师。”戴永章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应该从源头加强对贫困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于是,张丽君萌发了开办爱心培训班的想法。据统计,青杠组4至6岁儿童有20多个。


  培训场地哪里找?“要是不嫌弃,我家三兄弟的房子有几间是空起的,拿出来让娃娃们有个地方学点东西。”村民组组长邓召全举手表示。


  双语教师哪里找?经过了解,青杠组走出去的苗族大学生周绍贤成了目标对象。


  2015年7月,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的周绍贤赴江苏务工,打算一边上班一边看书考试,却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四年。


  直到今年5月,张丽君的一通电话“点醒”了周绍贤。


  “有没有想过回来?”


  “想过,但回来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现在有一份比较有意义的工作,你愿不愿意来干?”


  “……”


  从城市飞回大山,周绍贤说了一个“好”字。


  “刚上小学时,我也吃过听不懂汉语的苦。让青杠的孩子们在上小学前能听懂简单的汉语,是培训班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苗家孩子,周绍贤对爱心培训班有着别样的情感。


  8月,培训班正式“开课”。


  说是上课,其实就是教20个苗家孩子读一些简单的字词,教他们学唱简单的儿歌,教他们学规矩、做游戏。


  “从一教到十,反复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前面的孩子学会了,后面的孩子又忘了怎么读。”最开始进行“苗汉双语”教学,周绍贤有些苦恼。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只会苗家话的娃娃们慢慢摸索到汉语“发音”,能够读一些简单的字词句子。


  周绍贤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学汉语、学规矩,成为大山里的一股新风尚。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如今,苗家娃的朗朗歌声在海拔2000多米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涤荡”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