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把汗水洒在脱贫路上

 

   为民服务解难题,扶贫路上勇当先。这句话实实在在描述了史绩的初心。


  从退役军人到村主任,从一个年轻帅小伙变成一个“糙汉子”,史绩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


  2003年,史绩从云南省退伍后,回到家乡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公鸡山村创业。由于为人敦厚老实,带动能力强,2015年,在当地村委会成员的极力劝说和村民选举下,史绩进入公鸡山村委班子,担任村主任。进入村委会班子,就应该做点实事。这是史绩上任之初暗自许下的承诺。后因多方原因,公鸡山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工作,都由史绩“一肩挑”。


  在采访史绩的过程中,他的电话铃声总是响起,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扶贫车间建设的问题,都需要他一一解决。“忙”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


  在村里,史绩第一个提出要在公鸡山发展产业,也做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农村要发展只能靠产业,土地就是财富。”史绩说,由于地理环境,公鸡山村各处地势不同,有些地段适合矮作物生长,有些地段适合种植果树。


  “此前,由于经验不足,我们种了万寿菊、皂角,但都以失败告终;今年转变思路后,种了辣椒、大白萝卜等蔬菜,辣椒已销售完了,白萝卜过几天就可采摘。”史绩简单介绍了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听似轻松的话语背后,却隐藏着发展的诸多不易,“不失败哪里来的经验,一步步试错后,知道当地适合发展什么,就是成功。”


  公鸡山村成立了扶贫合作社,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以“5%+63%+32%”的模式发展产业:产生效益后,村集体占股5%,以充实集体资金搞建设;龙头企业或个体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占股63%,负责管理及销售农产品;农户以土地入股占比32%。


  今年,公鸡山村300亩辣椒喜获丰收,给公鸡山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脱贫还得靠产业的道理渐渐深入人心。


  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500亩大白萝卜正待采摘,“等洗刷机到了就可开始采摘了。”史绩介绍,已打通产销渠道,各机关单位、学校都有订单,后期能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务工。


  “自从村里有了产业,除了种庄稼,我们多了个去处和发展方向。”贫困户潘乐珍一直在合作社务工,每天70元。此外,她还将自家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随着收入增加,她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


  与此同时,村里开始筹划扩大扶贫车间规模,以带动更多人就业。史绩介绍,扶贫车间10月初开始运作,从小坝园区的贵州金祥源科技有限公司拿订单,车间负责加工,工资按计件算,多劳多得,获得群众广泛支持。


  “收入不错,速度快的一天能做七八十个。”村民韩海涯是到扶贫车间务工的第一批群众,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韩海涯十分珍惜,因此也格外细心。


  补短板,强弱项,史绩始终秉持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建设好家乡、服务好群众。公鸡山村中坝组在修建“组组通”时遇到了难题,部分群众不愿意拿出地,更有甚者堵工怠慢,村民史开全就是其中一个。


  为此,史绩费了不少功夫,走访再走访,谈心再谈心,经过多次思想动员,史开全渐渐对脱贫攻坚有了新的认识,也把之前和他一道堵工的群众说服了。“路修好了,大家都方便。”简单的话语背后饱含了史开全的感激之情。他说,以前运输物品费力费时,如今不过几分钟就到家门口,群众都实实在在受益了。


  先做先为,敢作敢为,无论是公鸡山村的产业发展,或是基础设施建设,史绩总想尽全力做好,将一滴滴汗水洒在脱贫路上,滋润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