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一个村庄 一份幸福 一种憧憬





 

  “鸡鸣三省村的发展,成也旅游,败也旅游。”严光举直言不讳,一语道破村子发展的命脉。如今,依托红色旅游,鸡鸣三省村名声外露,让人们惊叹于那个曾经穷得“叮当响”、掩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边城”,默默感受——


  满载历史的沧桑,饱含岁月的艰辛,静谧的鸡鸣三省村,没有喧嚣,没有誓言,默默书写了毕节人的历史文化,传递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生活理念,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时代演绎的故事。


  “老板,来一份麻辣土豆片、野菜烩豆米、红烧兔肉……”


  “老板,把豆腐给我捡两块,我要带走。”


  “老板,我想预定一个包间。”


  ……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鸡鸣三省景区红色之旅餐厅的负责人刘朝仲拖着疲惫的身躯收拾餐厅,当看到食材被一扫而净时,他满足地笑了起来。


  殊不知,刘朝仲还有另一重身份——鸡鸣三省村副主任。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更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今年6月,刘朝仲主动请缨,领办了这个餐厅。


  “现在村里游客多,就缺吃饭的地方。我们养的有土鸡、肉兔,种的有各种蔬菜,不如一起开农家乐。”瞅见“旅游风”袭来,刘朝仲再也坐不住了,便和村支“两委”进行了商定。


  谁曾想,餐厅开起来以后,村民的土鸡、腊肉和蔬菜等农副产品成了香饽饽,游客争相品尝。


  “不仅要让景区的美景吸引游客的眼睛,还要让景区的美味留住游客的脚步。”鸡鸣三省村主任严光举接过话茬,他们将进一步依托鸡鸣三省景区开发建设机遇,以大党建为统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聚焦红色文化,做精做强旅游服务,有力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让贫困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开山门,大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前哪知道大山这么值钱?”刘朝仲难以掩饰激动之情,依托鸡鸣三省红色旅游这棵“摇钱树”,大伙儿成天思谋的就是怎么把村集体经济搞红火。“现在更有信心了,我们一定要干出名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跟着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幸福的日子。”


  这条路,打开了鸡鸣三省人通向幸福的“天窗”。昔日的“空壳村”已全然不见曾经的落后面貌,正悄然蝶变。


  纵然百般变化,纯净的自然依旧是原生态的,纯朴的生活依旧是纤尘不染的,美丽的人情依然如一汪清泓,激情的生活渗透着情真意切的水声涛影。


  其实,鸡鸣三省村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穷,曾是鸡鸣三省村的代名词。


  2016年以前,鸡鸣三省村以烟叶作为主导产业。由于鸡鸣三省村群山环抱,地势相对较高,夏季光照十分充足,先天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发展烟叶。


  过去,当地村民全身心投入到烤烟种植中,即便在收获季节,他们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但鉴于收益十分可观,他们不忍心离开这条养命的路子。可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外地市场的强烈冲击,鸡鸣三省村的烤烟业发展陷入一个怪圈:烤烟种植仍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方式依旧固守传统,尽管种植规模逐年递增,可收益却逐年递减,村民捉襟见肘。


  即便如此,每到烤烟育种时节,村民们依然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卯足干劲,加快步伐,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在烤烟种植和管理上狠下功夫,就能从贫困的桎梏中走出来。


  然而时间长了,村民的种植信心渐行渐远,灰心与放弃却极度膨胀,占据了村民的内心世界,土地渐渐出现了撂荒现象,大多数青壮年开始外出务工,寻找活命的碗饭。


  “2015年,全村外出人员约1200人,占全村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严光举坦言。


  农业虽不是鸡鸣三省村村民的唯一出路,但是对于那些长期以土地作为救命绳的村民而言,他们早已与土地结出了厚厚的情,舍不得丢下三分薄土。


  此时的鸡鸣三省村,“穷”是不争的事实,“富”是农民的期盼,纵然全村农村基础条件既赶不上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不妨借助红色旅游股“风”,结合自身实际,求实创新,开拓进取,闯出一条致富路子。


  “鸡鸣三省村的发展,成也旅游,败也旅游。”严光举直言不讳,一语道破村子发展的命脉。


  把时钟拨回到2016年。


  这一年,毕节时空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斥资23.58亿元,开发以“鸡鸣三省会议会址”“三岔河大峡谷”为两大核心资源,以奇险的峡谷风光为核心吸引,以鸡鸣三省红色文化为品牌支撑,融入苗寨风情、商业休闲、养生文化及山林生态等建设内容,形成以峡谷观光、峡谷探险、休闲购物、文化体验等功能为核心的复合型旅游景区,致力于打造国家5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也因此,在鸡鸣三省村,各种房屋建筑拔地而起,各项基础设施争先落地,各种用工供不应求……小村庄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鸡鸣三省景区直接解决该村精准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人数30余人,各类建设项目为鸡鸣三省村村民提供临时岗位约200个,直接解决鸡鸣三省村300余人的临时就业问题,平均每人每月为家庭创收2000元。


  也是这一年,鸡鸣三省村依托生态优势,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三省缘兔业公司,养殖了4000多只肉兔。


  “合作社有12户贫困户入股,他们务工一年就是2万多元。”严光举算起了收入账,一个周期能卖4批肉兔,总的收入达4万多元,一年下来可以卖10个周期,年产值可达40多万元。


  “对于母亲来说,没有比认真工作的同时,耳边还能时不时地听到孩子的嬉笑声更幸福的了!”工作在合作社的李春华眼里满溢着笑,而此前为了生计,她绝大多时候都在外地打工。


  穷是一种病根,也带来一种情结。


  曾经,鸡鸣三省人因为穷而外出谋生,现在,鸡鸣三省人因为穷而团结在一起,汇聚成一股股不竭的发展动力。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和成功创业人士凭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情,趁着发展的“东风”,为村庄的脱贫攻坚“锦上添花”。


  “贵州红色一家亲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创办农家乐,利用林下养鸡,并结合红色旅游,解决就业10余人。”严光举说,该农家乐的老板就是一名返乡者凭着那份乡土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鸡鸣三省村借助返乡人士的乡土情,立足资源优势,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以及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等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就业推进脱贫。


  乡土情在鸡鸣三省上演的致富路子,只不过是该村蝶变的冰山一角。


  一组数据,便可以彰显鸡鸣三省村的蝶变。


  201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400元。如今,吃上“旅游饭”后,村民收入蹭蹭往上涨,2019年预计突破8000元。


  “找对路子,一张蓝图绘到底,村里人就能早日奔小康。”严光举对此信心满满。


  时下,脱贫攻坚战斗烽烟四起、鏖战正好,鸡鸣三省村却变得陌生,但更富有诗意:一栋栋独具黔西北民风的小洋楼错落在群山之间,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柏油路串连在山水之际,一张张挂满笑容的面庞遍布村头村落,村民们幸福着、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