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辅处,彝语“补吐”的音译,意为“管理者之地” | 辅处是六冲河的发源地

  7月31日,温暖湿润的夏季风一路从太平洋吹到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辅处乡葛布村,雨热同期造就了当地的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山环水绕的400亩大田坝子上,眼下正值鲜红圆润的西红柿的采摘期。每天都有大货车历经4个小时的行程,把它们从黔西北的深山绿野运到重庆、贵阳的分销中心,从而保证了市民餐桌上的新鲜。


  精品水果采摘及新品选育基地工人


  田坝上西红柿的主人是梁道波。2018年,这位性格直爽的四川男人机缘巧合碰到了辅处乡招商引资,实地考察后,被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所吸引,先后投资300万余元,组建赫章苗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精品水果采摘及新品选育基地。基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且每3年每亩土地流转费涨100元,并承诺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给村集体经济5万元积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新品猕猴桃、半边红脆李、五星枇杷等,为实现“长短结合”,基地里还套种了西红柿和甘蓝。



  “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西红柿的产量在40万斤左右。为保证及时采摘,我们以80元一天的价格请本村农户来务工。赶上好时代了,大家都愿意勤勤恳恳地干,争取把日子过好。”负责帮梁道波进行管护的葛布村致富带头人邱大富如是说。

  精品水果采摘及新品选育基地

  当天,赫章县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辅处召开。看到葛布村的产业基地后,参观者感叹,“想不到昔日古夜郎国的‘后花园’,如今还真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落地开花。”


  流水必有源。辅处,系彝语“补吐”的音译,意为“管理者之地”,相传是古夜郎国大臣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古夜郎国的“后花园”。原乡政府驻地辅处坝子,被发现为古夜郎国的祠堂,考古人员在那里先后出土了名为“雷楔子”的文物19件,佐证其悠久、繁华的历史。


  时光荏苒。而今,这片古老土地的荣光不再,成了全县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恒大援建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近年来,乡政府看准机会筑巢引凤,大力做好“三通一平”,引得禾丰源发展有限公司、龙里县强民生态刺梨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栖枝。在开嘎社区,禾丰源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恒大援建的133栋蔬菜大棚种植辣椒,常年带动32户贫困户稳定务工,联结133户贫困户;龙里县强民生态刺梨专业合作社在全乡发展刺梨种植2300亩,带动群众230户,其中贫困户80户,丰产后预计产值880万元。


  大棚种植基地里辣椒长势良好


  无独有偶。半年前,赫章城里姑娘金满也被辅处乡的自然生态和政府承诺的“三通一平”吸引,到幸福村和茶花村两个贫困村种桑养蚕,开拓新的产业。

  辅处乡桑蚕基地


  来辅处乡前,金满经营着贵州金满仓食品配送公司,主要从事营养午餐配送工作。在与供货商打交道过程中,金满看准了农业产业的广阔天地,几番考察后,她把发展方向瞄准了种桑养蚕,得知威宁高原蚕桑开发有限公司是赫章、威宁一带桑蚕丝系列产品实力较为强劲的企业,便决定与之“牵手”,在幸福村和茶花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打造了1200亩的桑蚕基地,带领村民一起吃上了“农业饭”。

  桑蚕基地工人正在捡蚕茧


  从3月份栽种桑苗,到第一批蚕茧收获,整个过程不到半年时间。“短平快”的项目,不仅让金满看到了前景,基地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当地130户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做大了蛋糕,其中利益联结75户贫困户也尝到了甜头。



  幸福村贫困户唐仁泉一家到基地栽树、除草、摘叶,仅务工收入就有7000余元,不仅女儿读大学一年的费用解决了,一家人还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



  像唐仁泉一样,基地联结的贫困户除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外,每年还有1200元的保底分红。公司和村合作社商定:每卖出1公斤产品,村集体就获利0.6元。这样做,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又可以增添发展的后劲。


  “辅处是乌江北源六冲河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地方,在脱贫攻坚中自然不能拖后腿。全乡将集中火力,不断攻坚克难,深入开展‘夏秋决战’,因地制宜厚植农业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力争带领全乡近2万名群众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交出新时代的满意答卷。”现场推进会上,谭家文信心笃定地说。


  一水汤汤,其流绵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乌江北源六冲河见证着古老“补吐”迈着坚实的步伐,从闭塞走向现代。而今的辅处,已经解开了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机遇,万众一心用活资源优势、激活内生动力、做活产业发展的“重生密码”,正伴随着新时代的潮声,向一个叫做“梦想”的远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