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为了每个孩子的美好明天

  大方县恒大第二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玩耍。

  

  新学期伊始,沉寂了一个暑期的纳雍县羊场乡场坝小学迎来了又一批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欢快的身影、爽朗的笑声,让学校变得灵动了起来。

  眼前的场坝小学,占地343平方米,各类基础设施基本齐全,操场装上了篮球板和乒乓球桌,围墙上是五彩斑斓的画和各类名言警句,两层的教学楼里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和电子琴伴奏的轻快歌声……学校俨然成了整个村子里最漂亮的建筑。难以想象的是,18年前,场坝小学仅有一间破旧的土墙瓦房作为教室,黑板是从废旧衣柜上拆下的涂着黑漆的木块,课桌则是平整木头简单拼搭而成。

  同样是在纳雍县,左鸠戛乡先锋村长冲组,这个深度贫困村民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走出40名大学生,在长冲的一面文化墙上,这样的字样惹人注目——农村想不穷,必须靠教育。

  (下转2版)     (上接1版)

  如今,在毕节,“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成了大家的共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适龄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希望之光在他们的眼睛里闪闪发亮。这得益于毕节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事业加速发展。

  毕节教育,发展正当时。

  合理布局

  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受到优质教育

  今年3月,百里杜鹃一小摇身一变,成了毕节市实验学校分校,作为结对帮扶学校,毕节市实验学校将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育人理念带到了这里,推动其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8月31日,由一所县直完全中学、两所农村初级中学组建而成的黔西县初中教育第一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以黔西县第二中学为集团总校,黔西县谷里中学、林泉中学为分校 ,通过“1+N”(集团+成员学校)的模式,引领带动乡村学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平衡。

  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均衡是基础,为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毕节全市上下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为实现学生入学公平,全市推动各县(区)义务教育实行划片招生和免试就近入学。同时,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促进生源的合理均衡,有效解决“择校”、控制“大班额”等问题。2018年,全市成功化解大班额3470个,其中小学1016个、初中2454个;化解超大班额2198个,其中小学641个、初中1557个。

  同时,着力谋划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试点、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试点等改革工作,发挥“做示范、探路子”的作用。毕节市第一中学、毕节市民族中学、毕节市实验学校等优质学校,在不断发展自身力求做到更好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结对帮扶各县(区)乡镇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得更宽、更广。“我们不仅要做教学经验上的分享,还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带进边远地区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毕节市民族中学校长邱国援说。

  缩小城乡差距,乡村学校建设同样不可忽视。

  自2011年贵州省启动实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攻坚工程以来,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建设作为最重要、最长远的民生事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将2013至2015年规划建设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全部提前到2013年启动实施,并严格按照“五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监理、统一施工管理、统一验收)的管理模式规范建设,有效保证了人员、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同时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实施教育工程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目建设的高标准实施。

  同时,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突破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障碍,实现以环境、管理、教学、学习等“四个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教育”,推进教育全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不断补充教师。“特岗计划”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扎实开展“国培”“省培”“名师”“名校长”等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协调学科比例。合理配备中小学校实验、图书、信息技术、科学、艺体等学科教师和心理、生活管理、炊事、安全保卫、卫生等人员,确保教师学科结构趋于合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毕节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大力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积极开展“校农结合”工作、加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有效解决因学返贫、因学致贫问题,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教育扶贫力量。

  构建资助体系。构建了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学段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为26.3万余名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做到“应助尽助”,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形成“毕节经验”。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毕节提出了“六五四三”管理模式:实施“六个一”,即组建一个班子、构建一支队伍、健全完善一套制度、完善配置一套设备、每天一次公示、每月一次小结;做好五件事,即做好“计划”政策的宣传、饮食卫生知识的普及、新一轮食堂建设、监督检查、总结表彰五项工作;坚持“四个统一”,即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的米、油、面粉等大宗食品的采购,以县(区)政府组织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确保资金安全、确保供餐质量。2017年元月,营养改善计划再次提质升级,学前教育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范围。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营养计划覆盖学校2661所(含教学点),受益学生102.4万人。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前教育机构2220个,受益儿童17.58万人。

  此外,按照“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小康一户”的工作思路,毕节各职业院校也充分发挥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适用型人才,以稳定就业促进稳定脱贫。

  近年来,七星关区职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办、“订单式培养”和“集团化办学”模式,先后与山东烟台富士康、中国申通、毕节佰润汽车4S店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同时,根据七星关区产业发展和用人需求,与本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合作,把毕节众创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开设客户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2500个呼叫席位;与贵州衣农、华耀服装等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服装设计专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成就学生创业之路。

  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根据县政府出台的《赫章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整合各类资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自2016年以来,积极配合县人社、农牧等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把2.1万余名中职毕业生分别输送到县内外各类大中小企业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6.5%以上,带动了全县近2万个家庭脱贫致富。

  这些,都是毕节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职教扶贫的生动典型。

  2018年,毕节市共完成职教精准脱贫招生924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9.11万人,促进就业创业脱贫4.88万人,初次就业率为54.2%,学校公用岗位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3777人。全市各院校已形成文理兼顾,制造业、服务业并重发展的专业布局,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让贫困学子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致富有路。

  立德树人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走进各乡村学校少年宫,音乐室、美术室等一应俱全,孩子们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和城市孩子一样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截至目前,毕节市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83所,实现所有乡镇(街道)一级全覆盖;有学校专(兼)职辅导教师6000余名,校外辅导教师560余名,分别开设了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农耕实践课程、经典诵读等20余类兴趣班,受益学生64.48万余名。

  近年来,毕节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总结提炼出“五字(行群美融化)诀”工作法,多方联动、内外结合扎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德育阵地,不断提高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营造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其中,“行”字诀,即坚持执行统一,突出社会实践,让学生思想道德在实践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群”字诀,即依靠团队力量,注重个体自治,让学生思想道德在集体生活中得以提高;“美”字诀,即注重美育感化,依托传统熏陶,让学生思想道德在艺术感染和经典浸润中不断升华;“融”字诀,即遵循知情意行合一,注重意志培养,让学生思想道德在情感体验与意志锤炼中巩固提升;“化”字诀,即构筑精神高地,注重成风化俗,通过学校教育教化引领助力区域文明。

  “五字诀”工作法的推行,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在毕节,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越发浓厚,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各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携手育人、共同树人的合力,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