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最是山间见真情——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刘真红

  • 作者:牟慧松 李冰燕
  • 编辑:韦一茜
  • 来源:毕节日报
  • 发布时间:2019-08-12 10:59:20

文/毕节晚报全媒体记者 牟慧松 实习生 李冰燕


    滴水穿石,是一种精神;爱洒山间,是一种情怀。


  驻村一年多,刘真红带领联合社区群众建设家乡、发展家乡,让贫困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产业鼓了穷腰包、设施美了乡村貌、党建激发新活力……

  在那抬头是大山,举步是山路的莽莽群山间,刘真红以青春作豪,奋斗为笔,在山水间写下感动,将扶贫扶到贫困群众心窝里。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但每一次改变都经历了磨砺。驻村帮扶路上的难,每一位驻村干部都心知肚明,但都选择迎难而上,刘真红只是其中一位。

  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箍咒,努力有起点,奋斗没有终点。

1.jpg

刘真红 (左二)在群众家走访  

产业不打“退堂鼓”

  生在山里,靠山吃山。

  从山腰到山顶,1000多亩茵红李是联合社区产业零的突破。在七星关区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联合社区因地制宜,引进了茵红李种植。如今,长势好的李树已经挂起了果实,农民丰收在即。

  “2017年底,我们10个村民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打算为家乡的致富产业做点什么。”七星关区联合创亿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文开回忆,那时,他们志同道合,信心满满。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建设资金缺口大,合作社众筹的53万元资金仅将产业发展到三分之一,就接不上后续投入。重压之下,有股东动摇了,甚至提出退股撤资的要求。

  “产业发展路上固然困难重重,但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起‘退堂鼓’。”2018年1月,联合社区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之际,正值刘真红来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时。摆在眼前的“烂摊子”是对他的下马威。

  分则败,合则成。产业不只是几个股东的产业,更是社区的产业,产业成败影响的不光是股东的盈亏,更是整个社区群众的信心与干劲。作为联合社区第一个规模化产业,它将发挥一成俱成、一损俱损的作用,刘真红深知其中道理。

  “让股东们团结起来,千方百计也要把产业做成。”刘真红挨个做起打“退堂鼓”的股东思想工作,他还通过协调产业发展资金、吸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合作社筹到71万元。在刘真红的努力下,发展资金充沛了,十大股东扭成一股绳,继续组织老百姓开展种植,成就了如今的产业。

  “要不是刘书记三番五次为我打气,我真的会放弃。”股东刘永华入股10万,是入股最多的股东之一,是刘真红帮他找回了信心。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刘真红鼓励合作社将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发展产业的主要目标,着力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我在合作社干一天活能挣80元钱,去年做了120天工,为家庭增收了近1万。另外,我们自己种出的李子可以自己销售,也可按保底价卖给合作社,反正亏不了。”康红英是社区的一名贫困户,有了合作社统一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管理种植和回收销售,算好脱贫账后,她跟着种了6亩李子。

  产业发展以来,合作社累积发出务工工资30余万,尤其让贫困群众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刘真红还引导合作社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实现社员、群众、社区集体经济多丰收。

  “随着产业的兴起,群众们脱贫志气更强了,发展氛围更浓了,致富信心更足了。”在刘真红看来,用心、用情、用力,就没有做不好的帮扶工作。

 百姓冷暖心中留

  吹糠见米,脱贫攻坚重在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一个月前,贫困户颜永江搬出了危房,住进了新家。颜永江多年前就患肺心病,与病魔抗争,每一分钱都用在寻医治病上。眼看几十年的老房子破破烂烂,漏风漏雨,但自己却无力修建。

  去颜永江家走访多次,每一次,刘真红都将危房改造政策对他讲了个透彻。

  “人死都要死了,还修什么房子,能活一天是一天。”一没钱,二无力,颜永江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搬新家、住新房,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老乡啊,房子修好后,你的子子孙孙都可以享受,彻底斩断穷根,解决后顾之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刘真红苦口婆心劝说下,颜永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今年6月,社区垫资将颜永江的房子修好,还进行了简单装修。现在,颜永江已经住上新房1月有余了。

  “房子我没有出一分钱,全是社区干部帮我修好的,刘书记还自掏腰包给我买了一袋米,真不知道要怎么感谢现在的好干部、好政策。”搬新家、住新房、换新貌,人换了环境,精气神好多了,颜永江对生活的信心找回来了。

  除此之外,刘真红还帮助社区30户困难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让越来越多以前住房难、无房住的贫困群众彻底告别破旧危房。其实,驻村以来,刘真红所做每一项工作都指向民生改善。

  ——事无巨细,他是一名不签字的“好干部”。

  联合社区地处山腰,吃水一直是这里的难题。为了解决吃水难问题,今年,联合社区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作为项目实施的“监督者”,刘真红动起了真格。

  “水管埋在耕地下要达到一定深度,不能影响正常耕作,工程不合标准,我是不会签字的。”刘真红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程做完后,首先要过他这道质量关,为了当地老百姓,他把得很严。

  在他的坚决态度下,施工方对工程进行了整改。如今,联合社区新建人畜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蓄水池4个,管道铺设覆盖到每家每户,实现了群众安全饮水全覆盖。

  ——不落一户,他把设施建到“最后一米”。

  当前,是七星关区全面补齐脱贫短板之时。刘真红来驻村时,联合社区道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还没建成。

  “我们将以前通村通组路建设剩下的一些断头路、串户路全部硬化了。”驻村以来,刘真红组织社区干部查漏补缺,实施通组路硬化3。5公里、串户路1。1公里,院坝硬化1077平方米,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教育断穷根,他扶贫先扶智。

  联合社区群众历来很重视教育,村子里还出了很多重点大学生,但这里的教学设施却很落后,学生连就餐的座椅也没有。

  “我们要发挥教育帮扶作用,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让这里的教育氛围一直浓下去。”刘真红组织开展了“情系山区学子·助力健康成长”等助学公益活动,协调企业为天桥小学捐赠餐了桌椅38套、校服265套,创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脱贫攻坚,需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什么是精准?干实事、谋实效就是精准。驻村一年多时间,刘真红真蹲实驻,真情帮扶,把老百姓的小事琐事、大事难事、操心事烦心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正将百姓当作亲人,对百姓付出真情。

  党建激发新活力

  打攻坚战的关键在人,核心在人,成败在人。

  帮扶需要给钱给物,但不能只靠给钱给物,扶贫要扶志,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励,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要做到“弱鸟先飞”,意识上“先飞”,行动上也要“先飞”。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破题在于抓党建。”刘真红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在社区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在队伍建设上,联合社区构建了“4个一”党建工作体系:即建强一个基层组织,发挥好党员、两委班子的领头作用;构建一个治理体系,让老百姓参与找社区问题、解社区难题;集聚一批创业人才,通过“传、帮、带”提升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发展一批特色产业,以合作社为示范带动村民共发展。

  “单靠社区几个干部干不来,也干不好。”刘真红一边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一边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阵地建设上,刘真红的做法是打造浓厚的党建宣传氛围,党建墙、文化栏群众走进社区办公楼就能受到思想熏陶。社区还建起了群众工作室、图书室和农村文化广场,老百姓娱乐有了新场所,小孩子放学后有了好去处,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是一门硬功课,在品牌建设上,刘真红有他自己的思考。

  ——创新“1+1+N"社会治理模式,成立社区居民自治理事会,下设多个协会,引导居民参与居务管理、监督、公益事业,增进邻里之间互敬互信、互帮互促,共建和美好家园。

  ——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组带,邀请在外人才、本土人才一起话家常、谋发展,促进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馈、智力回哺,凝聚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知恩感恩;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现在村庄环境更好了,群众发展意识更强了,干群关系更融合了,美丽乡村的发展活力很强。”抓党建,刘真红费了一番心思,换来的是干部齐心、干群连心和群众舒心。

  如今,七星关区全面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号角,作为尚有44户138人贫困群众的联合社区,正在“大党建”引领下,推进“大扶贫”、“大发展”,奋力书写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驻村,刘真红肩负使命而来,必将带着胜利而归。初心不变、信念坚定的刘真红每天望着村庄背后的大山,他的意志比大山更加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