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沙乐村养蚕记

  鸟瞰蚕桑种植基地

  沙乐村省力化半自动养蚕房

  吴道银的儿媳妇张菊正在采摘桑叶

  吴道银在察看蚕的生长情况

  在精心照料下吃得肥硕的蚕

  村民正给家中的蚕投食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中国人跟蚕的缘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随着时光演变,野蚕被驯化为家蚕。

  对于撒拉溪镇沙乐村村民吴道银来说,她不知道那些数千年前的故事,但这位新进的养蚕人知道养蚕是能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

  吴道银养蚕,不是自己养,而是给合作社养。近年来,沙乐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专业养蚕户的方式,与毕节盛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种植蚕桑,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在合作社里养蚕比较轻松,而且每天的务工费都在100元以上,比以前种地好的太多。”养蚕就能赚钱,归根结底吴道银也算是给自己养蚕,而且她不仅自己养,还带着丈夫和儿媳一起养。

  今年合作社一共养了80张蚕,得益于区农业农村局在当地出资20多万建造的省力化半自动养蚕房,吴道银一家三口就把合作社养蚕的工作给全部承包了下来。

  随着蚕即将进入结茧期,吴道银白天大半的时间都花在桑田里。阳光下,大片的桑田绿得冒油,两老一少,六只粗糙的手,吴道银一家不停地采摘桑叶。“养蚕就是这段时间最辛苦,因为这个阶段的蚕吃桑叶吃得最凶”。吴道银说,没养过蚕,也就体会不到听着蚕虫“沙沙”食叶时那种无与伦比的舒坦劲儿。

  回到养蚕房,吴道银的丈夫路绍学拿出配好的药,将养蚕的地方统统洒上,给蚕体消毒;接下来坐上机器给蚕投食,数十万的蚕宝宝,一圈桑叶铺撒下来也没花多少时间。

  勤劳才能致富,农村人的想法很简单,人肯不肯吃苦,用不用心,都体现在对那一盘盘蚕虫的饲弄上,而那一只只吃得肥硕的蚕,就是吴道银一家三口的心血,同时也是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希望。

  “蚕由毕节汇江蚕桑有限公司提供,蚕茧也由公司统一收购,产销衔接良好,村民们没有后顾之忧”。撒拉溪镇党委委员陈伟介绍,在合作社的引领下,有不少村民都自发加入到养蚕的队伍。一时间,家家养蚕、户户采桑的情景在沙乐村出现,种桑养蚕正在成为大家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