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野果果”变“金果果”

  芬芳五月、夏意渐浓,织金县以那镇万亩刺梨基地的刺梨花期也近尾声,即将进入挂果期。5月22日一大早,王江就开着他的红旗轿车带着记者去“巡山”。

  从朱家小坡出发,沿着通村水泥公路,途经以那、化合、凉山等村,一路察看山间地头栽种的刺梨树,途中走走停停,不断给片区管理负责人打电话,安排村民当天的工作,最后回到以那镇惠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圈转下来王江差不多打了10来个电话,当天“巡山”占据的时间大约2小时。

  在以那,王江和他的王氏酒业,家喻户晓。

  2014年,凭着祖辈传下来的夹缸酒酿造工艺,王江创办了享誉省内外的织金县以那镇王氏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开发了“夹缸刺梨酒”及刺梨系列健康产品,成为当地刺梨产业的“龙头”企业。

  刺梨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耐瘠薄、耐旱,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首选树种,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记者在刺梨种植基地看到,一棵棵刺梨种在山坡的岩窝里,尽管泥土不多,但长势却很好,发出很茂盛的枝叶。王江说,刺梨可以鲜食,也可加工成刺梨干、刺梨汁、刺梨酒等食用产品,同时,刺梨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花、叶、果、籽均可入药,可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具有抗衰老、防癌、美容、止泻等功效,因此,也可加工为药用产品。

  家住五星村毛栗树组的村民朱枝敏,因传统农业效益低,年轻时也曾选择外出打工,

  (下转2版)     (上接1版)如今因为年纪大了,很难在外找到工作。基地栽种刺梨后,需要的劳动力多了起来,在组里人的带动下,朱枝敏也在基地找到了活干。“我现在每天能拿到100元工钱,和大家在一起还能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充实快乐。”朱枝敏乐呵呵地说。

  “现在我们这把‘老骨头’,外出打工就不想了,还好有这个基地,平时帮老板育苗、扯草,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钱,我挺知足的。”凉山村村民许元林告诉记者。

  在五星、化合、凉山等15个村,像朱枝敏、许元林这样的贫困家庭还有不少。为发展产业,以那镇狠抓招商引资,以项目促进对荒山荒坡的开发利用,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厚植绿色屏障的同时,将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最大化的结合。王氏酒业酿造有限公司落户后,成立了以那镇惠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下,村民可从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输出三方面获得收入。目前,该公司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成刺梨项目基地1个,带动刺梨种植1万余亩,规划建设刺梨产业深加工厂1个,占地约20亩,提高全镇森林覆盖率7.9个百分点,带动农户3000余户1.1万余人。其中贫困户600余户、进入丰产期后户均增收可达4600元,刺梨产业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最近,以那镇正在动员村民入股合作社,做大做强当地刺梨产业,同时普遍实施南瓜、洋芋、大豆、辣椒等矮秆作物的套种,保证村民在刺梨未挂果期间的经济收入。

  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后,还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到合作社工作,不仅能拿到土地保底分红和刺梨产品销售利益分红,还能拿到管护费。

  “走,薅秧去!”5月23日,以那镇迎来了一个好天气,沙田村村民王佳鳌起了个早,只见他一声招呼,七八个村民跟着他赶往五指山下的刺梨基地,去薅地里的南瓜秧。

  “小心点,注意不要碰掉刺梨嫩芽,还要靠它们结果子呢。” 王佳鳌的脸上喜笑颜开。

  然而在几年前, 王佳鳌的眉头却常常紧锁。

  “3亩地种苞谷、洋芋,刨去成本收入不到3000元,一家5口人,有3个娃娃要读书,平时打点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7年,镇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王佳鳌把家里的3亩地入股给合作社,“大高个”苞谷换成了“矮”刺梨苗,王佳鳌也成了合作社的务工人员。

  “你别看它刺多难看,我们的收益可全靠它,管护得好,来年收入更高!”如今,天天和刺梨打交道的王佳鳌,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以往山间的“野果果”摇身一变“金果果”,成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果”。 当初不被村民们看好的刺梨产业,如今已成为以那镇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带领以那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巡山”途中,贵州民歌《好花红》从王江的红旗车内飘然而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不断在秀丽的五指山山间回响、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