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结构调整促转变 产业发展促增收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小记

  • 作者:陈美群 唐本黄 马丹
  • 编辑: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2-20 11:53:06

图/文 通讯员 陈美群 唐本黄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马丹

  2月18日,晴好的天气给农民劳作带来了方便。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中海村、乡民村恒大援建的蔬菜大棚基地里,当地农民忙得不亦乐乎,砍、抱、装箱、运送,到处是忙碌着收获西兰花的身影。

  近年来,迤那镇中海村按照县委“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工作思路,紧抓深化改革机遇和恒大帮扶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出思路、结构调整促转变、产业发展促增收”的中海思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统领,全村集体增收为目标,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带领百姓增收致富,实现了由过去“单打独斗”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裂变升级”。

图为农户抱着丰收的西兰花喜上眉梢.jpg

农户抱着丰收的西兰花喜上眉梢

  在大棚里劳作的曾正分一边采收西兰花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据乡民村村民曾正分介绍,她以前长期在外地务工,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回来了,如今已经是蔬菜大棚基地里的一名产业工人了。

  “以前的工资不高,在外面开销还大,后来我们家附近蔬菜大棚里在种菜,种这个西兰花,我听说之后就回来在蔬菜基地里务工,也方便照看家里正在读书的三个孩子,而且这里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生活不成问题,比之前强多了。”迤那镇乡民村村民曾正分笑着说。

  细算下来,曾正分除了在大棚每月挣的2000元收入,加上大棚分红、家里喂的两头牛、三头猪以及栽种的其他农作物,每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远远比在外务工划算。

  基地里,除了曾正分,大多来自乡民、中海两个村的村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够务工的愿望。

  迤那镇乡民村村民陈小玉说;“我们老人出去也找不到做的,这个大棚建起来,我们在这里一天80块钱,找点零钱用也可以了。”

  “他们建了大棚,我们还是挺划算,一出门就可以挣80块钱。”迤那镇中海村村民代早早乐呵呵地说。

  村里的西兰花种植由贵州海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每年,该公司按照贫困户用工70%的要求,每天平均为7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

  据贵州海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启兵介绍说:“我在中海、乡民这两个村的种植基地负责有353个大棚,每天在这里用工平均10个人左右,每个月要给工人发2万多块钱的工资,一年下来发20到30万元。”

  就用工方面,353栋大棚可带动 7户贫困户年增收2至3。8万元。而在中海、乡民的610栋大棚蔬菜种植基里,每年可解决当地劳动力7000余人次,发放工人工资50至60万元,其中贫困户就可分35至42万元。

图为农户正在忙着采收西兰花.jpg

农户正在忙着采收西兰花

  “恒大援建迤那镇中海、乡民蔬菜大棚基地规模460亩,610栋,覆盖了牛棚、迤那、玉龙三个乡镇共计610户贫困户,这610户的贫困户每年会有一个保底700块钱的分红。”恒大威宁扶贫公司迤那镇扶贫队员程远说。

  对当地村社区来说,大棚蔬菜种植只是迤那镇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就拿中海村来说,2018年就有烤烟种植2600亩、海升苹果种植750亩、 葡萄种植220亩、樱桃种植200亩、核桃10000余棵、板栗3000余棵。

  迤那镇中海村主任黄静说,“我们中海村总共有55户贫困户,其中有17户由民政兜底,在18年以前,已经脱贫了33户,暂时还有5户贫困户计划19年脱贫。”

  另外,中海村还采取长短结合、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规划新建葡萄采摘园200亩、老果园改造500亩、樱桃采摘园500亩、草莓采摘园200亩、山地苹果种植600亩、核桃及板栗坚果种植760亩、花椒200亩。

  黄静坚定地说:“现在恒大集团在我们中海村建了200多亩的大棚,对贫困户有分红,这是一种脱贫方式,除了建大棚以外,我们还在村集体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种植了220亩的葡萄,对贫困户也产生了分红,我相信,通过这些产业的扶持,2019年我们这5户贫困户脱贫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在中海村,各种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现有16家合作社涉及到烤烟、樱桃、苹果、乡村旅游等产业。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技术、销售为一体的“村社一体化”格局,相信到2020年,一定会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